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入而徐趋”注释辩证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注:“徐趋:徐走,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1.“徐趋”,笔者案:“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相似文献   

2.
《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触龙想要见赵太后(劝说她把小儿子交给齐国作人质),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触龙。触龙进了宫,做出快走的样子,但他却走不快,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触龙脚有毛病,走不快,为什么还要做出快走的样子(即“徐趋”)呢?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一语文课本《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共有三处写触龙的行走动作:①“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役“(触龙)乃自强步。”其中第①处“徐趋”中的“趋”课本注解为“向前行走”,笔者认为欠妥当。古人对行走的动作分  相似文献   

4.
《触龙说赵太后》是人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传承多年的老课文,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之名篇。此文第二段写到触龙入见太后一事时,有这样一句:“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课文将“徐趋”解释为“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此注曲解“趋”之本义,悖谬情理,笼统解释,实为不当。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过去是传统教材,分析的文章很多,但文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它的言外之意,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为“补苴弥缝”起见,本文特选择其中几个问题来谈谈: (1) “入而徐趋”句查:“徐趋”:采用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地向前。大家都是这样理解的,无庸再议。但大多注释,都认为这即是“病足”所致;由于事实就是如此,因而也就容易忽略了这  相似文献   

6.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7.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朝政了。而在她刚刚当权的时候,秦国就趁赵国还在办丧事的当口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却提出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地劝谏,太后还是不肯。事情正僵持着的时候,来了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触龙来劝谏,写触龙上殿之后慢腾腾地走,化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的面前。文中就用了一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以后行走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徐趋”应作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5月第一版)对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入而徐趋"的注释是:"[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窃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释“入而徐趋”之“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10.
《触龙说赵太后》(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触龙提出了四个“愿”:“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故愿望见太后”、“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乍看起来,这四个“愿”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把上面四句话分别译作“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所以想来看望你”、“希望你让他补进王宫卫士的行列当一名侍卫”、“希望在我还没有死之前,把他托付给你”。除第二句把“愿”译作“想”而外,其他三句都译成了“希  相似文献   

11.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赵策》的名篇。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且能欣赏到它的艺术特色,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该抓住一个“说”字和两条行文线索。先谈“说”。“说”,实质就是“说”者组织的一轮轮暗藏玄机的对话。大臣强谏,是一种蛮“说”,是一轮失败的对话,导致太后不顾尊严,生出泼妇之态,扬言“必唾其面”。作者的行文重点是触龙的巧“说”。面对“盛气”以待的太后,触龙不得不另辟蹊径,以求别开生面。姜毕竟是老的辣,触龙巧妙地抓住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健康,并以此展开了第一轮对话。触龙有板有眼地与太后拉起家常谈论养生之道,一为转移目标,化解“盛气”,二为营造氛围,引起话锋。瞅着太后如己愿地“色少解”之后,触龙又组织起第二轮对话,其间触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煞费苦心地编出一个托幼子的事情来,主要是为了引太后讨论“爱子”问题,谈到贴心处,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也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触龙面对僵局,说服的难度很大,但他又不能不去“说”赵太后,其理由有三:1、在其他大臣不能“说”之时,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为了国家的安全,触龙必须去“说”…  相似文献   

13.
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左师触龙与赵太后拉家常谈养生之道时,触龙说了这么一句话:“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相似文献   

14.
蒋玲 《现代语文》2008,(12):129-129
《战国策》既称战国的“杂史”,又号“纵横家言”,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而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已被多家教材和古选文本收录。但笔者在研读中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在解释“念悲其远也”中“念”字时,译为了“悲伤”,笔者认为有些不妥,现论证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一向以精彩的游说辞著称,它的游说之辞被誉为“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秦兵压境,转瞬间攻下十八座城池,盟国齐国坚持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相助,而赵太后爱子情深,不肯让长安君冒险,于是君臣冲突,赵太后暴怒,事情变得无法控制,国家处在灭亡的边缘。这时老臣触龙上前娓娓几句话,就让事态缓解。赵后最终派长安君为质,齐国出兵,秦兵之围解除。同样是劝赵太后,同样的理由,为什么其他的大臣惹得龙颜大怒,触龙则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触龙掌握了…  相似文献   

16.
要善于掌握思想转化的教育艺术郭成栋《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诸大臣为国家安全着想,竭力劝说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然而皆吃闭门羹。唯老臣触龙与太后以闲谈切入,打破僵局,针对对方心理,由近及远,终于说服了赵太后。这则故事给人诸多...  相似文献   

17.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作为表现战国策士卓越的语言才华的名篇.历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誉,对其中的两位主人公——触龙和赵太后,后人的评价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包括我们的人教版教材和教参):触龙.赤心为国、能言善谏、深谋远虑;赵太后,目光短浅、专横顽固、妇人之仁(当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她“知过能改”.以大局为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触龙说赵太后》后有一道练习題:“未填沟壑而托之”。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个“之”的解释是:“代词,指太后。”说它是代词是对的,但说它指太后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9.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20.
对《触龙说赵太后》一,一些教辅资料众口一词盛赞触龙进谏的灵活技巧,以为非触龙委婉曲折的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的进谏,就不足以说服赵太后,使之回到国家利益上来。笔认为,触龙的进谏艺术确有过人之处,但把他说成是“智多星”,而视太后为老糊涂则有失公正,违背常情。其实太后不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