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有钞本《章氏遗书》一种,其篇、册编排与通行本《文史通义》和嘉业堂本《章氏遗书》内外分篇的结构极为不同,实为一种以时、地等为中心命名的流水簿册式形态。台图藏本是章学诚著作从成册到成书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版本,为考察章氏著作的撰述过程和章著的体例编排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后人了解《文史通义》著述成书之过程。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二书,他本人是非常重视的,曾直言不讳地说:“乎日持论,关文史者,不言则已,言出于口,便如天造地设之不可摇动。”(《义答朱少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儿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  相似文献   

4.
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标注有目无文的《士习》一篇,其实并未逸失。《士习》篇最早由周作人从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中发现,并刊布在《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5期的开卷第一篇。由于时值日本侵华,且《馆刊》流通不广,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今藏国家图书馆,经查阅,《士习》篇确实保存在第5册之中。《士习》并非如周作人跋语所说是《文史通义》内篇《知难》的初稿,而是《感遇》篇的初稿。通过《感遇》与《士习》16则歧异文句的文本比勘,可微观考察章学诚对著述删润写定的不同形式,并进而体察章氏学术思想与行止心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苏颂学术研究会编撰的"苏颂学术研究丛书",已出版了《中国宋代科学家苏颂》(颜中其、管成学编撰,1986年吉林文史社出版)、《苏魏公文集》校注(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校点,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苏颂与〈本草图经〉研究》(管成学、邓明鲁主编,1990年长春出版社出版)、《苏颂与〈新仪象法要〉研究》(管成学、杨荣垓著,199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新仪象法要校注》(杨荣垓、管成学校注,1991年吉  相似文献   

6.
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部古籍整理研究的精心之作,功力极深,1991年获十年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1993年又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如此殊荣,当之无愧。然其注释考证也颇有可商之处,引录他书也偶有疏略之文。兹仅就《后贤志》校注中所发现的问题,略为辨证,统以"失误"称之,不确之处,请方家赐正。引文凡见《图注》者,皆于文末括注其页数、注码。  相似文献   

7.
《兼名苑》是一部汇集事物别名异称的类书,其书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便已遗佚。只有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和段公路的《北户录》有少数几条佚文,但在日本典籍如《辅仁本草》、《倭名类聚抄》等书中却散布着《兼名苑》的大量佚文。李增杰、王甫两位先生钩沉中日古籍中的遗文佚句,辑录成篇并作了详细的校注,即嘉惠学林的《〈兼名苑〉辑注》。读完掩卷,觉得书中在追溯语源、词义考辨、名物认识以及文字校勘等四个方面尚有补缀之处。  相似文献   

8.
版本学是钱基博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版本学思想主要在《版本通义》一书中得到体现。《版本通义》是一本有学术特色的书,对版本学的独立有开创之功,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研究甚少。本文兼与《书林清话》相比较,从《版本通义》的书名、编撰、思想三个方面解析其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1980年,我们共出版了113种书,其中重点书11种。其书名为《诗经今注》、《鲍参军集注》、《温飞卿诗集笺注》、《梅尧臣编年校注》、《吴嘉纪诗笺校》、《山海经校注》、《陈寅恪文集》四种(即《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徐霞客游记》。在提高重点书书稿质量方面,我们注意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学者沈钦韩撰有《三国志补注》一书,系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研究著述,凝聚了撰者多年的研治心得。其书向无刊本,流存至今者唯有稿钞本两种,一存上海图书馆,一存国家图书馆,而国图本实源出于上图本,俱不复完帙。《三国志补注》专意于训诂、地理的考释,在清代诸家《三国志》研究著述中,堪称其佼佼者,有功于陈志、裴注甚伟。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班超传》中有“焉耆国有苇桥之险”的记载,清人和宁与祁韵士先后对“苇桥”地望进行了考证,他们将《后汉书》相关内容与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中的“布古尔土桥”附会一处,形成对东汉焉耆国“苇桥之险”故实的误解,并被之后的文史著述广泛接受。“苇桥之险”重构的现象,反映出清代西域经营对学人著述的影响,也让人从中感受到乾嘉时期的学术风气及两位始作者的盛世理想。  相似文献   

12.
明代冯梦龙所编的《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三言”。近年来,各地出版社出版的“三言”恐怕已有一二十种,但这些“三言”在校注(有些版本无注释)质量上,都没有超过,甚至还不及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三言”校注本(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的水平。 直到最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三言”新注全本(陈曦钟校注《喻世明言》,吴书荫校注《警世通言》,张明高校注《醒世恒言》1994年10月第1版),上述情况才有所改变。可以说,这套“三言”新注本的校注工作真正做到了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13.
袁红军 《中国档案》2006,(9):36-36,41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章学诚生于浙东,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章学诚有关档案文献编撰思想的论述,大部分体现在他的著述《文史通义》中。他在总结承继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档案史料的作用、范围、方法与原则等提出许多创新的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范军 《出版参考》2021,(1):47-51
一代编辑大家周振甫先生集"学者型编辑"和"编辑型学者"于一身.在其漫长的编辑生涯和研究历程中,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从就读无锡国专的上世纪30年代学习此书,到80年代编校此书,再到后来展开以"部次条别之法"为特点的文史研究,周振甫以一本古代经典为依托,很好地将学习、编辑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新时代的编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玄注《尚书·禹贡》每每引用"地理志",此"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不合之处却可得到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的印证,当为《东观汉记》之地理志。《东观汉记》地理志编纂于桓帝前期,此后马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郑玄游学关中,在融门下七年,得以采地理志注《禹贡》。文本比勘显示出《东观汉记》地理志处于《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之间,当为《郡国志》的直接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6.
爱国报人彭翼仲方汉奇为了纪念清末民初的报界奇人彭翼仲诞生132周年,由著名文史专家姜纬堂和彭翼仲的两个孙女彭望宁、彭望克共同编辑的《爱国报人维新志士彭翼仲》一书,最近由大连出版社出版了。书的主体部分,是彭翼仲自述、诚厚庵记录、姜纬堂校注的《彭翼仲五十...  相似文献   

17.
一、生平简介刘成炘(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九三二年八月九日)字鉴泉,别号宥斋,著籍四川双流,出生成都纯化街。其家世传儒学。天赋聪慧,除幼得父兄之教外,未上学校,全靠自学。公元一九一四年父梖文(字子维,刘沅第六子)卒,就从兄咸焌(字仲韬)学。咸焌在本街延庆寺内设明善书塾(一九一八年更名为尚友书塾)。咸炘入塾,初习班固《汉书》,继读会稽章学诚(字实斋)《文史通义》等书,心得积多,益知著述体例源流,遂有《汉书知意》的撰作,这是他从事史学评论的开始。一九一六年即任塾师,以学识日进,著述日丰,书塾即由他主持负责了。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问答,叶长青著,陈三立题签自印本《问答》自序云:"七略先后之条理,从源以及流也,求其先后之故,而向、歆一家之言以立。"因此六略虽然皆出于史官,但本身又有源与流之分,从六略的先后顺序可以得知,当以《六艺略》为源,其余诸略为流。《问答》对六略排列顺序的探讨及《诗赋略》的命名缘由,皆出于这一观点。《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民国间深为时人所重。无锡国专教授叶长青所著《汉书艺文志问答》一书,以传统治学精神为取向,借问答之体探究学术源流,释前人之疑,在诸多相关研究论著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汉书·艺文志》是中国最早的文献目录,以其辨明学术源流历来为治学  相似文献   

19.
近读金开城、董洪利、高路明新著《屈原集校注》 (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颇多感想。特为此文,献其谬说,以求教于金先生及屈学界之同好者。综观本著之作,颇具"总结"金氏长年研习《楚辞》文献的性质,盖亦与其《屈原辞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相鼓吹也。本著侧重于屈原赋的文献解读,而《屈原辞研究》为其文史专论之合集也。则金氏屈子之学于此集其大成。然屈原辞赋文献的解读,无非是"校"、"注"、"章句"三事。就此三端言,本著自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0.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