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湘  翟倩妮 《档案时空》2017,(10):12-13
新时期随着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村庄逐渐崛起,传统村落日渐减少。在文化日益被社会所重视的环境中,保护传统村落的议题被提上日程。传统村落档案具有承载村落历史文化、记载村落文化发展脉络、促进和推动先进村落文化发展、丰富村落文化精神内涵的作用,是村落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因此,理清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传统村落档案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社会文明的直接见证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逐步消融在时代的印迹里。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焕发新生,文章借助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理论,指出传统村落在历史、时间、变迁中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记忆场。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档案部门参与村落记忆场保护的意义,阐释了村落记忆场赓续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并提出了档案部门就如何推动村落记忆场实现功能最大化的策略,以期使档案部门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保护、赓续传统村落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4.
刘业焱 《档案天地》2020,(12):59-60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已逐渐形成一门保护领域中的研究专业。  相似文献   

5.
李红 《文化遗产》2014,(1):149-156,160
通过对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年例活动的调查,发现吴阳年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民间自发组织和管理;二是春游节目大致相似;三是以"看"年例为主,"吃"年例为辅;四是村落之间相互游神的风气较浓。改革开放以来,吴阳年例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祠堂、寺庙等文物的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经济精英的无偿捐助、文化精英的大力提倡以及政治精英的积极参与。因而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给予文化生态主体尤其是乡村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是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召开的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上",利用档案资源,助推乡土文化发展",成了会议内容之一。会议要求,做好乡土文化建档工作。针对乡村民间档案的散落性,会议首先要求档案部门和乡(镇)、村档案室利用走访、普查、评选等方式,掌握档案线索,并为其建立名录。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民宅、村落和民间文化节建立档案,收集保存反映乡村历史文化变迁的宗谱族谱、名人实物、口述文化、地方曲艺、民俗民情、宗  相似文献   

7.
微传播时代正在显著影响和改变传统村落的传统价值和文化生态。借助新兴传播技术及微媒介平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微传播媒介以及现代文化进行协商、融合,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复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王剑 《陕西档案》2022,(1):30-31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的村落文化不仅包括有形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  相似文献   

9.
闽东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的重要集居地,当地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的劳动智慧与风土人情,为畲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但在村落文化的创新开发上有待加强.在当今文化环境中,闽东畲族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活态开发对当地畲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闽东畲族传统村落的调研考察,主要以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为例,聚焦当地生产生活、建筑空间以及民俗文化,梳理村落文化资源的类型及特征,从而探索现代化语境中闽东地区畲族文化资源的活态开发路径,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焕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在我国分布广泛,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其活化研究一直在推陈出新。声音资源在传统村落禀赋优厚,特别是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景下,在传统村落建设声音档案馆尤为重要。声音档案经过基本形态、功能面向和制播主体的演变,其馆藏建设选择在传统村落,有其成本、审美和注意力经济的优势。通过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方式,针对性地制播声音文化产品,从而推动声音档案馆建设与传统村落活化共进,在传统村落声音的采录、制播和体制建设上逐渐形成规范,完善声音档案馆的建设,服务并融入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构建中,助力传统村落活化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陈阳 《兰台世界》2017,(7):18-22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鲜活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直至消失。本文从档案学的视角,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档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东南传播》2020,(4):F0003-F0003
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境内群峰竞秀,茂林修竹,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资源,但山高路远,物流梗阻成为其发展短板。新罗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党媒宣传作用,利用"主播带你游"、网络直播、观众采风体验、媒体+农副产品等宣传方式,引导群众发展绿色经济,将竹贯的绿水青山变成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13.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文化艺术之乡,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体现了华侨文化的特点,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该论文提出了"开平雕楼与村落"信息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后家族时代",传播浙江祠堂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浙江祠堂,是散落在乡土的文化遗产。以祠堂为表征、以宗族为内涵、以乡土为补充的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在"后家族时代",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应着力推行四种策略:一是乡土化策略:打造新型的传播内容;二是产业化策略:打造新型的传播方式;三是网络化策略:打造新型的传播平台;四是图像化策略:打造新型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宋慧  王红缨 《视听》2024,(1):130-133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短视频以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现实问题。在技术的赋能下,“三农”短视频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丰富乡村文化的传播内容,推动乡村文化的互动式传播。与此同时,“三农”短视频存在着创作主体素养参差不齐、内容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影响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应从提高创作主体专业素养、提升内容创新水平等路径入手,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效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也发生变迁。基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浙江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研究发现,在现代语境下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再生产,关键在于隐藏其中的外推-内生的动力机制。在由文化政策、现代传媒、公共文化空间构成的外在推力,以及由乡村文化精英和乡民文化自觉形成的内生动力共同作用下,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实现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范长风 《文化遗产》2013,(6):114-122
把性戏谑、辱骂祖宗作为社火表演的地方传统,需要在艺术空间和历史记忆的范畴内去理解;声音、艺术品、口头文学、行为艺术并非超然于社会生活,而是受地方性规则和框架的制约。论文从实地调查资料出发,论述了豫西两个村落借助"骂社火"的艺术手段,解构祖宗权力,建构村落共同感和敦促村落公益行动的人类学个案,显示了艺术对乡村社区建设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邵沛  郑欣 《传媒观察》2023,(7):72-78
随着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乡村作为特有的革命文化留存地,开始借助自身的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本文基于对浙北地区“J红村”的实地调研,从空间的三重维度分析乡村空间中红色文化和乡土记忆的保存和传播状况。研究发现,作为景区的红色乡村与现实的生活乡村之间目前尚未实现充分的有机融合,走向精细化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推进双重空间的融合,对村落的记忆存续和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然而,景观化的外向特质使红色文化较难与乡村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感,作为空间主体的乡民与土地的连接渐趋弱化,以此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与记忆存续存在村民缺位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有着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动因,核心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内在要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着权利给予、价值引领、秩序规约、传承依托、载体支撑的重要价值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政府需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和功能提升、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王雪梅  王学嘉 《青年记者》2016,(23):152-153
为体现与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2015年6月,由中国民协、中国摄协、中国文联以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共同举办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冀南名城沙河市召开,众多文化名家共谋传统村落深入发展大计.古老传统的村落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替代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财富.由此形成的“古村落文化”,既是传承民族美德和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本文以河北省井陉县古村落为例,展现新媒体时代“记住乡愁”与“古村落文化”的传播,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古村落文化”传播做出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