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课程教学中,地理教材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能否激发,教学质量能否提高,与教材整合的程度密切挂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传统课程资源的教材只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但教材仍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体现的是整个教育的理念.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教材、钻研教材,又能够跳出教材,大胆地进行教材整合,只有如此,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真正成为有效、合理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在该课程的复习教学中,运用"面、线、点"的复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面",就是全面复习,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所谓"线",就是综合归类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对比,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所谓"点",就是重点复习,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课表"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就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直被奉为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这种"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是单一的"用教材",而是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等,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未能产生学术大师,是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时代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整个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与学者既不能"博古通今",也不能"学贯中西",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无法培养出学术大师。要求学生直接阅读中外文原著,不用今译汉译,也许是改变此种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课程重视"教教材",教师的创造力受教科书局限.新课程则提倡"用教材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假如课程和学科专家以及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对教材的创造生使用就是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实现用教材教,我们有必要认识高中化学教材二次开发思想及其对用教材教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技工院校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口语与文字能力.但是,多年来我们语文教材改革总是稍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部分内容与结构设计"机械化",有重"文"轻"语"倾向.其中,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课程,仅安排一个单元"口语"或"说话艺术",教师实际上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设置口语教学内容和教程,实现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具备面向社会和企业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07,(10)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世界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对这些例子的分析、研究,让学生了解种种语文现象,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立足课本,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予以适当变通。理解教材要"实",处理教材要"活",只有如此,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作用,达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著名课程专家王荣生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给我们指向。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反映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但是统一编写的教材,无法兼顾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校情、学情等,所以在使用教材进行课程实施时,要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与思考,因"学"就"导",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