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居士朋友去新华书店,回来抱怨.他挑选的书有一本定价拖了5分钱的零头,总款81.65元.售书小姐说:"八十一块七."居士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是八十一块六呢?"  相似文献   

2.
章文一 《湖北档案》2007,(11):30-31
曾看过一则故事。 如净禅师在京都期间.曾有一盲居士登门拜访。临别时,天色已晚。如净禅师让小和尚给盲居士备了一盏灯笼.让盲居士照着路回家。 盲居士摇摇手谢绝了如净禅师的好意,他说:“我是个盲人,无论明暗,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需要灯笼。”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永丰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平生交友谨慎,自称"某尝自负平生不妄许人之交,而所交必得天下之贤才".一旦与人结交友好,不以贵贱生死而改变情愫.欧阳修的朋友,多是正直耿介、才华横溢的士大夫,也有家境贫寒、仕途蹇乖、屡遭贬谪、英年早逝的悲剧性角色,梅尧臣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杭州孤山西南麓六一泉旁一座二层中式建筑就是被称为"小曲园"的俞楼,我国清代大学者俞樾和他的曾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都在这里生活过. 俞樾,字荫甫,取<老子>"曲则全"意,号曲园,称曲园居士,1821年出生于浙江德清.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考为进士,据说试卷中有"落花春仍在"句深得曾国藩的赏识.  相似文献   

5.
《庞居士语录》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居士——唐庞居士庞蕴的语录和诗偈集。庞蕴(?~815),字道玄,出生于衡阳(今湖南衡阳市),元和(806—820)中,举家北游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在禅林中,庞居士与梁朝傅大士齐名,被人们称之为"中土维摩诘",《庞居士语录》是研究唐代禅学的重要著作。庞居士与王梵志、寒山一样,是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二年级的二十几他学生.在六月十三日晚间.与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的同志座谈了"红"与"专"的问题.中国青、少年报编辑部同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淡了对"红"与"专"的看法.他们说,做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有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也就是首先要"红:.过去编辑部有人认为.自己的文章写不好.只是因为写作技巧不好.不"专"的缘故.可是.一离开编辑部出外采访.由于自己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在矗矗烈烈的群众运  相似文献   

7.
刘学箕(1178——?)字习之,自号种春子,崇安(今属福建)人。宋代理学家刘子翠之孙,隐居不仕。家饶池馆,有堂名方是闲,故又号方是闲居士。为文高爽闲雅,刘淮称其"笔力豪放,诗摩香山之垒,词拍稼轩之肩。"著有《方是闲居士小稿》二卷,上卷为古今体诗,下卷为赋、杂文及词三十八首。《全宋词》所收学箕词亦皆三十八首。今检四库全书本《方是闲居士小稿》卷下有《水仙说》一文,文曰:"予酷爱水仙花,以金华仙伯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年轻老师,妻子生孩子的时候出现难产,自己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有陪在身边,最终孩子生下来很不容易,因此很珍视自己的儿子,心有内疚.后来,他教健康课的时候讲到了‘艾滋病’一节,有个好奇的学生问他,‘如果是您的儿子得了病,您会和他一起吃饭么?’结果老师不太开心,批评了学生,学生也觉得有些委屈."这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垂杨柳中心小学班主任郑丹娜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在参加北京劳模宣讲团的宣讲过程中,通过和来自医疗系统的劳模交流,她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一次搞活动,吃饭时,一名艾滋病患者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我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他一下子惊呆了:‘王姐,我家里人都不敢这样!’他管我叫姐了,把我当亲人了!"  相似文献   

9.
一根中华烟     
高中时的老同学刘大发来厂里找到他,说老婆爱养花,求他给焊个花架.刘大发跟他见面时递给他一根烟,掏出打火机给他点烟时火机里没气了,他掏掏自己的火机,竟也没带,这根烟就夹在手里一直没吸.大发说了说花架的大小要求走了,他下意识地看了看那根烟的牌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是根"中华"烟!他是个每月只有500多元工资的焊工,自然没抽过"中华"烟,但他听说,这种烟500块钱一条.他算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手里的这根烟值两块五,比他平时抽的一盒烟还贵,也难怪,刘大发这几年卖时装发了大财,连私人轿车都有了.他把这根烟小心地放进了自己的烟盒.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人感觉饿了,走进便利店,他抬头看看墙上的二维码,拿出自己的老年手机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他招手叫车,几辆显示"空车"标志的出租车,从他面前呼啸而过,他不知道,这些"空车"早已被年轻人从打车软件上预订了.于是他转去坐公交车,听到司机师傅说请打开行程码和健康码,不会操作的他又"灰溜溜"地下车了.当他终于在路边等来了真...  相似文献   

11.
涛涛  一春  王莹 《新闻三昧》2013,(7):44-46
"挑战"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赵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这致师者,请挑战,弗许."意为激使敌人来应战.后来多指鼓动对方与自己竞赛. 陶林森就是一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在他眼里,人生如果没有挑战,人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永远不能达成自己真正的高度.人生只有不断挑战,勇敢接受挫折,才能更清醒面对人生,更持久地获得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陶林森用努力与拼搏成就了今日的自己.2013年4月,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12.
卢国军 《出版参考》2004,(29):47-47
脑袋已经被"屁股"决定了还不自觉,有些知识分子大讲"个人主义"时,已先把自己与民族和国家分开了. 去年我在福建与一位偷渡到欧洲又被遣返的青年有过一段交谈.对于偷渡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他说倒没有觉得什么,甚至对于蛇头的贪婪他也觉得可以理解.他自言至今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仅仅想到欧洲打工挣些钱,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要付出如此高的代价?他说最受不了的是欧洲警察"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眼神.  相似文献   

13.
蔡玫玫 《大观周刊》2011,(24):38-38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欧阳修主盟文坛的时候,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轻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相似文献   

14.
李贽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做过二十来年的小官,晚年著书讲学.他的著作甚多,其中主要的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以反抗封建礼教而著称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也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他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奉的儒家经典采取怀疑、轻蔑以至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儒家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在一次演讲中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把他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他殊不敢受.因此,他郑重声明:"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问题中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留心问题,然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诚如他所言:"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梁漱溟所走的一条路,在问题中成就今天的自己.  相似文献   

16.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为"同光体"的旗帜和领军人物、赣派诗人的代表.在清末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号称清末"四公子",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八贤之一.他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是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来考虑自己的进退出处的,故能长期有官不居,宁愿助父变法,"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17.
胡适四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了多年.在他十三岁时,由他母亲作主为他定了"终身大事",对方为一缠了足的村姑--江冬秀.一九一七年胡适留美归来,与江冬秀结婚.婚后生两男一女.在"五四"个性解放的高潮中,许多留学生都发动家庭革命,"革"了原包办婚姻的"命".胡适忍别人所不能忍,和江冬秀这样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终生相处,白头到老.就此事,胡适也在同事、朋友如蔡元培、高梦旦、李大钊、徐志摩等人中受到特别的敬重.然而,胡适的个人生活并不像同事、朋友们想象的那样.他在江冬秀之外还有自己的爱,有自己的爱情生活.他不满自己的包办婚姻,想发动家庭革命,追求新的爱情的幸福,并进行了"尝试".但他"胆小怕事",尤其怕丢了"面子",伤了"美名"."革命"失败.这首无题诗便是他这场未遂"革命"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曾把跨文化解读描述成"从镜子的两面"来看事物,意思是说这是不可能的.本来,镜子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不透明,才能够反射出你我的模样.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我们不断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甚至努力去设想镜子背面的目光.这就给艾略特的比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思:尽管人都是自恋的,看来看去都是自己的模样,但是这个"自己"的意义也许并不是那么清晰,"自己"本来就是多元的. 我不断想起这个比喻,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一系列中美学术交流活动,仿佛不断在遭遇引人反省的一面镜子.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西差异,或者以他者为镜来反观自己,因为参与者(比如我)都不愿意代表纯粹的"中"或者"西",实际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下,并没有任何人能代表"东方"或者"西方".  相似文献   

19.
泪水与深思     
吃饭时,一名艾滋病患者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过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患者一下子惊呆了:"王姐,我家里人都不敢这样!"此刻,王克荣的真切感受是"他管我叫姐了,把我当亲人了!" 听到此处,同为全国劳模、同为北京劳模宣讲团成员的郑丹娜,瞬间受到启发,为困扰自己很久的一个难题找到了答案. 这是北京开展劳模宣讲活动中出现的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20.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