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北京,中华书局)对“近者祸”一句未加注释,不过该书上册第一分册333页说:“者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非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是现代汉语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  相似文献   

2.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者字词组(按即者字结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说的是“有时候”“简单地”,而不是所有的者字结构都这样翻译。本文打算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者字结构可以译作“……的”,什么情况下,它不宜译作“……的”;不宜译作“……的”时又如何翻译。例句主要选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4.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古音通假”(通论)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  相似文献   

7.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8.
一、词类活用概念的界定 “词类活用”说已经流传了80多年,国内两部重要高校文科教材——分别由王力、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都有“词类活用”的内容,观点基本一致,其他各家都分别从语法层面及修辞角度对词类活用的概念进行界定,虽然具体说法不尽相同,但其论述的本质具有相通之处。郭书中关于“词类活用”的描述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相似文献   

9.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2.
近来教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到《静女》一诗,觉得教材对诗中“城隅”一词的注释有些不妥。笔者不揣浅陋,书一得之见于后,求教于大方之家。王力《古代汉语》在《静女》一诗的注释中说:“城隅,指城上的角楼。”然而同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宫室”时却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那么《诗经》产生在什么时代呢?该书在介绍《诗经》时说;“《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14.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  相似文献   

16.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1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论语·述而》中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注:“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辞海》释。肱”为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并举上例以证之。我对此处“肱”的解释十分疑惑。同一本书的《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其中的“肱”却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二册《美猴王》一课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书下注释为:“一个人要是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我认为注得不够确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而,如果,表假设。信,真实,不虚伪。可,可以。大车,指牛车。輗,辕端横木,缚  相似文献   

1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曹刿论战》“公将驰之”的“驰之”为,“驱车追赶敌人”。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曰:“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之,指齐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  相似文献   

2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句中“故国”作何解释,说法不一。有的解为“即赤壁古战场”,此句是“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时环境里……”(沈祖棻《宋词赏析》72页);有的笼统地解为“古代”,把这句说成是“上面的想象把自己带到古代去了。”(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下册第三分册第1476页)。《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把“故国神游”解为“神游于故国”,并说“这是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