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深受《圣经》文本的濡染。由于受到单一阶级评论模式的影响,中国学者长期忽视从继承与发扬的角度对这一涉及基督教教义的西方叙事文体进行研究。本文从宗教角度,利用《红字》借助构建美国神话的预表解经法,让人们透过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这个永恒的圣经叙事主题,肯定霍桑对基督教和美国神话要义的继承,否定他对基督教反叛的说法,得出霍桑对从圣经中演绎出来的美国神话有自己理性思考的结论,这种理性的思考使他对美国神话笼罩下物质追求与道德追求失衡的现象倍加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它成为后世的圣书,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因此它的许多段落成为格言,甚至没有文化的农民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这是一位美国人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对《论语》的评述。中国人的《论语》类乎欧洲人的《圣经》,不读《圣经》无法理解欧洲,同样,不读《论语》也无法理解中国。《论语》中多数话是孔子所说,由他的学生记录了下来的,因时间久远,很多话的语境已非常模糊以致无从  相似文献   

4.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诗人李力扬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李力扬在题材选择和写作手法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并取得诗艺上的创新。他融合了传统的写作技巧和后现代派的手法,从他的中国家庭中寻找创作素材,表达爱和死亡的主题。李力扬思想理念深受中国道教、西方的《圣经》及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诗歌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作为神学、政治及历史文本的《圣经》在20世纪逐渐退场,而随着哲学阐释学及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兴盛,作为艺术文本的《圣经》进场,这既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景观,也是以艺术拯救颓败世界的人类需求的体现。《圣经》已不单纯是一种信仰的表征,它在今天已成为人类重建其文化与艺术叙事的一种重要资源。当面对现代艺术那不知所措、杂乱无章的个人叙事之时,我们知道,在人类彻底疯掉之前,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健康的、强有力的叙事母本,以恢复正常的模仿能力,有尊严地走向未来。于是对《圣经》叙事的研究在西方出现,并在20世纪后期蔚成风气。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看到,来自古老东方的中国学者也开始介入这一“神圣”事业。我国老一辈学者朱维之先生于198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开始招收《圣经》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有一位来自河南的年轻人投在他的门下,承接起他的《圣经》文学研究的衣钵,在中国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筚路蓝缕的工作。20余年如一日,朱先生这位弟子的大名———梁工,早已为学界所熟知,而在朱先生诞辰百年之后,梁工教授更是推出了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之作《圣经叙事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下注页码均出自该书),成为我国系统研究《圣经》叙事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圣经》马氏译本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基督教《圣经》中译本,它成为洪秀全获取西方基督教《圣经》知识的真正源头。中西化的差异导致了《圣经》马氏译本的变异和洪秀全的误读,给这个回合的中西化对话带来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圣经》马氏译本中的“上帝”译名对洪秀全最为深远的影响,就是有助于他创造性地形成区别于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走上创立新宗教之路。通过运用中国化改造西方化的方式更新中国化,是洪秀全接纳西方化的显特点。  相似文献   

9.
《圣经》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人类共同的经典和西方世界共同的指南。然而《圣经》中究竟是否提到过中国呢?在《圣经》中中国是何种称谓呢?本文将以历史的、宗教的和文化的视野,探寻china一词的来源和圣经对中国的预言,从而加深对《圣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名人的名片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名片上写了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建者,惟独没有写他是美国总统。因为在他眼里,《独立宣言》起草人和大学创始人远比总统更重要。胡适有32个博士头衔,还有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等身份,如果都写在名片上,正反两面也印不  相似文献   

11.
100年前美国人约瑟夫&#183;比奇来到成都,让他一脚踏进了《圣经》里描写的伊甸园.1920年,比奇便以“东方伊甸园”之名,把成都这个城市刊登在美国杂志《国家地理》上.  相似文献   

12.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他在创作《红字》的过程中深受《圣经》的影响。霍桑通过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丰富了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赋予《红字》更多的内涵。本文从小说女主人公白兰的遭遇入手,分析《红字》中的《圣经》典故和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在《大决战》中他是司徒雷登,在《重庆谈判》中他是赫尔利,在《决战之后》中他是蒙哥马利。他在中国十三年,拍戏十五部,演过将军、大使、商人、间谍、特务……他的足迹走遍了二十九个省、自治区、市,拥有千千万万个中国观众。作为一个年逾花甲的秘鲁教授,他经常感叹说“天哪!我这个教授怎么成了电影明星!”他有时自己也纳闷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白鲸》之命名,人物故事内容及结构与《圣经》文本相对照,将《白鲸》与《圣经》进行互文性阐释,揭示作者对美国精神的反思,探究作品魅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10,(6):47-48
《论语》让孩子心智健康三年一班朱蓬勃的家长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有必要用正义之道来约束自己的。犹太人之所以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圣经》为道。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始圣,与他的弟子整理了指导人们修身的典籍《论语》,堪当我们中国的《圣经》。  相似文献   

17.
移植与重构:《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深受《圣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色彩。霍桑在《红字》的创作中巧妙地移植和重构了《圣经》中的原型,使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形成了强烈的互文性,也因此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8.
赵旌丞 《时代教育》2010,(1):259-259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从各个方面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社会的各方面,都包含《圣经》的影子。本文旨在从亚当这一人物形象对美国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方面,来论述圣经对西方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圣经的经典人物场景、亚当在文学作品中的印记、为什么作家热衷于圣经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20.
摩西的脚步     
有一个人叫拉比·祖亚,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无数次地认真研读《圣经》,他要探索生命的奥秘。他最喜欢、最崇拜的人就是《圣经》里的摩西,因此,他决心模仿摩西的方式来生活。多年以来,他试图模仿摩西所做的一切,但是,最终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