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海涛  张秀芳  邵佳 《今传媒》2020,28(1):139-142
从传播学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中,需要借鉴和贯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较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英伦 《新闻传播》2014,(2):319-320
文章以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下的科普传播模式,总结出中日两国科普传播的具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普传播策略,希以促进中国科普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仪婷 《今传媒》2020,(2):25-27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网民数量激增,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国家和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以学科融合的方式,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其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深入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温玲 《新闻爱好者》2011,(18):44-45
通过对网络会展与传统会展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理论角度分析网络会展的环境、社会受众心理、舆论、受众思想与行为及大众传播效果影响。探究网络会展传播的新理念,挖掘我国会展发展的新潜力。  相似文献   

5.
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之间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传播学分类”,即根据对象人数是“一”还是“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对象是否特定,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传播、“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股票交易市场作为一个巨大的传播场域,股民之间的传播形态中存在着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群体传播。股民的群体传播在形成股民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意识和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股民活动的框架,对股民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保障股民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在股民群体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党东耀 《新闻前哨》2010,(12):36-38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高校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传播活动。本文探讨了传播学原理在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新的微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猛烈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本文根据传播学理论中的"创新扩散理论"原理,提出借力微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阐述微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所产生的效果,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金涛 《新闻前哨》2004,(5):69-70
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一个经典论点:要描述一个传播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回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现在所说的“5个W”模式。 这个模式从传播的各个环节解释、说明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谁”就是研究对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说什么”,就是内容分析,研究传播什么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研究“渠  相似文献   

12.
郭林 《当代传播》2007,(2):55-56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传播媒介手段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对公众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所谓"小众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相似文献   

13.
赵雪 《今传媒》2013,(11):149-150
本文基于新媒体背景,结合当代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相关问卷调查,采用个案访谈法,从转变观念、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并深入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张莉 《新闻传播》2010,(2):73-73
近年,广播谈话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目前学界对此从语言学、社会文化学角度的研究颇多,但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笔者认为,将广播谈话类节目从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15.
刘建梅  曹海涛 《今传媒》2016,(12):134-136
"微媒体"支撑下的"微教育"是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广泛性、生动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从传播学角度看,"微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说服性和认同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网络会展与传统会展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理论角度分析网络会展的环境、社会受众心理、舆论、受众思想与行为及大众传播效果影响。探究网络会展传播的新理念,挖掘我国会展发展的新潜力。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又促进了其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博弈、"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间的博弈、"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博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筑"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共存共荣的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互信度;提升传播内容的真活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准受传者的脉搏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学科视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为首的西方魔幻电影风靡全球,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也大受欢迎。本文运用传播学中拉斯维尔的5W模式,结合调查研究,从"传者"、"文本"、"受众"、"传播环境"等方面对西方魔幻电影在大学生中走红的原因及其传播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8)
中国学术界对于谁是"第一位传播学博士"的想象往往限于施拉姆建立传播学科之后,但忽略了早于大众传播学授予博士学位的口语传播学这一支流。通过考证,"第一位传播学博士"应是1922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诞生。口语传播学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有其自身的"去口语化"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在特定历史时空之下,中国学术共同体所做出的一种有意抉择,中国需要引入大众传播来完成对于新闻学的合法性改造。对"第一位传播学博士"的追溯,有助于我们恢复对于传播作为人类最基础性的一种活动的理解,以及这种基础性的活动所应获得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