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巧改成语的广告词,这种广告词创作巧妙地将产品的特性与某一成语中的读音相结合,谐音双关,达到新奇引人的效果,人们称这种成语为“广告成语”。例如某明目器广告词:“一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商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给产品取怪名。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流行,有的人甚至把它当做一种时尚,电视上、广告中、小摊前到处夸张着宣传,没完没了。弄得人说不清是什么感觉,道不明是什么滋味。这些取怪名的手法,五花八门,归纳一下可分四种类型。一、谐名取名法。就是借用明星、名人名字的谐音,给产品取名。其目的,傍着大款好沾光,打开销路。如止泻药“泻停封”,谐谢霆锋的名字。涂改液“流得滑”,谐刘德华的名字。羽绒服“王小鸭”,谐王小丫的名字。还有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药名“依能静”,喂猪的饲料“猪食茂”等等…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商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给产品取怪名,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流行,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时尚,电视上、广告中、小摊前到处夸张着宣传,没完没了。弄得人说不清是什么感觉,道不明是什么滋味。这些取怪名的手法,五花八门,归纳一下可分四种类型。一、谐名取名法。就是借用明星名人名字的谐音,给产品取名。其目的是傍着大款好沾光,打开销路。如止泻药“泻停封”,谐谢霆锋的名字。涂改液“流得滑”,谐刘德华的名字。羽绒服“王小鸭”,谐王小丫的名字。还有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药名“依能静”、喂猪的饲料“猪食茂”等等…  相似文献   

5.
中英文广告“双关”修辞法例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雷 《西江大学学报》2000,(1):56-59,69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中英文广告中的修辞手段“双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词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在中英文广告中的使用及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谐音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一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必然要深深地打上某一文化的印记。谐音语言现象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与一定的民俗文化息息相连。中国的节日文化中,许多家庭过年时都将“福”字倒贴,谐音“福到了”;“福”字倒贴在门上,谐音“福到家门”;“福”字倒贴在炕头儿,谐音“福到炕头”;过年煮饺子时饺子煮开了口儿,一般都不说饺子“破了”,而叫“挣了”,谐音“增了”;过年一般都要吃鱼,谐音“年年有余”;过年一般都要吃年糕,谐音“年年高”;过年做的饭菜一般都要有剩余,谐音“富裕”,剩菜谐音“生财”……中国的礼俗文化中,馈送别人礼物时…  相似文献   

7.
广告中的确有许多经典的作品,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对产品印象深刻,久久不忘。但是有一些广告为了达到让人们对产品印象深刻的目的,很不负责任地随便改写一些词语,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比如有的广告中,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徒)”;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先)锋”;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刻)不容缓”;宣传酒的好喝,就用“天尝(长)地酒”;宣传摩托车好骑,就用“骑(其)乐无穷”;宣传一种灭蚊药,就用“默默无蚊(闻)”,宣传浴池开业,就写成“随心所浴(欲)”;有的报纸专栏,起了个“漫步(不)经心”的名字……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几乎成了许多商家广…  相似文献   

8.
关于曹雪芹著《红楼梦》的谐音双关手法,我想补充两点。一是通灵宝玉的谐音。我认为,“灵”是“林”的谐音,“通灵宝玉”意味着“心和林黛玉相通的贾宝玉”。贾宝玉一生下来,就有一块写有“通灵宝玉”字样的奇物。作者是用“通灵”双关,巧妙地预示着另一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的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时下正流传着一个十分时髦的流行语——“达人”? 其实,“达人”就是英语单词talent的谐音,它不仅与talent的读音相近,而且与它的本意等同,即“才能、智能、天才”。因此,“达人”就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people);也指在某方面相当精通的人,被称作“高手”。  相似文献   

10.
"一毛不拔"是一则运用语义双关的修辞方法构成的广告,而"咳不容缓"则是一则运用谐音析字的修辞方法构成的广告。广告创作能用双关就能用析字,但谐音析字式广告有可能对少数中小学生产生误导,这就需要对之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古有攀龙附凤之说。宋代吉州某举子就是其中一个。他赴京赶考,为了金榜题名,竟把自己的姓名与一代文宗欧阳修拉上关系,并在牌子上书写成文字挑在担竿头。于是有一好事者为之吟了这样几句打油诗: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一个举子乱拉关系,说到底他并不认识欧阳修。显然,这是拉大旗作虎皮欺骗人。此诗妙在末句,一语双关,特别是利用“修”与“羞”的谐音,予以有力的戏谑和嘲讽。好事者嘲某“举子”诗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羊年,我们常常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和商家广告上看到“三羊开泰”这个词语。“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太阳之“阳”的谐音。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三阳开泰”。“三阳”,《辞源》义项二解释:“……春天开始。  相似文献   

13.
谐音析词     
谐音析词,即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年年有鱼”,“鱼!’和“余”声音谐合。便借“鱼”作“余”。  相似文献   

14.
康巴藏族歌舞“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巴藏族歌舞“谐”历史悠久,是康巴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谐”的表演形式及演出时间;“谐”的表演内容、歌词及舞蹈特点;“谐”的曲调特点、伴奏乐器等几个方面对“谐”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常”在小学数学教材上频繁出现,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把它换成与之近义的“普通”“一般”、“常常”等词义相近的词语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 ②把分数化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③在十进制复名数的四则计算中,“通常把它们改写成小数计算”,等等。从以上三例中,教材中“通常”一词的出现正说明教材中词语的严谨。“通常”一词具有两重性:其一,它有一般性,即表示某一类问题可以通用某  相似文献   

16.
一、起名方式1.偏旁、部首法贾府几代人的名字按辈分依次用的偏旁为:氵、亻、、王、艹。如:贾演、贾代善、贾政、贾琏、贾蓉。2.谐音法冷子兴谐“狼子心”,卜世仁谐“不是人”,詹光谐“沾光”,卜固修谐“不顾羞”,单聘仁谐“善骗人”。  相似文献   

17.
[案例 ]在第二课堂组织的“我看广告”讨论中 ,学生王雷绘声绘色地说 :“哈尔滨制药三厂的‘三精’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广告效果特别好。”画面上 ,漂亮妈妈说 :“锌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元素 ,它让孩子学习好” ,“胃口好 ,身体棒 ,脑筋更灵活” ;温馨的女儿说 :“对青春痘 ,口腔溃疡也有效” ;可爱的儿子和全家都说 :“还防止感冒” ,“用心的妈妈会用‘锌’”。你看这把这种口服液的疗效和保健作用宣传得多好啊。学生张韦则说 :“这则广告的创意和宣传效果真的不错 ,但口服液的药用疗效和保健作用到底怎样 ,还有待用后再作结论。”“别看广告 …  相似文献   

18.
张平 《学语文》2005,(6):40-40
最近在浙江省某中学主办的刊物上看到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作者把“月落乌啼”中的“乌”解释成为方言中所俗称的“水老乌”(即鸬鹊).而且还举了杜甫羹州所作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徘谐体谴闷二首》之一)为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要“黑学店”张晓明90年代,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市场经济进程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在如火如荼的办学潮背后,正涌动着一股暗流。○“金口玉言”的广告某省、某校今年创办,负责人也是某厂离职工人,靠三寸不...  相似文献   

20.
谐音是应用颇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谐音造词则是一种造词方式,特点是以固有词为依凭,更换一二谐音字(语素)而成. 谐音制造的语词,意义显豁,形象生动,颇受大众欢迎.如"海归"(谐"海龟"),特指一批经过海外历练的高学历归国人士;"知本家"(谐"资本家"),特指在改革年代一批下海经商的文化科技界人士;"妻管严"(谐"气管炎"),是对一类听老婆话、甘愿被老婆管的男人的戏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