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船棺——中国最早的崖葬杨有德船棺葬即崖葬,是风葬的一种,它是在溪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岩隙或人工凿成的岩洞穴里安葬死者的葬俗。文献中称作“仙城”、“仙棺”、“崖洞墓”、“悬棺葬”等,又因棺柩外观像船形,故称“仙船”、“架壑船棺”、“船棺葬”...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奠都初期天京的商业政策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奠都初期天京的商业政策可分为私营商业政策和公营商业政策两个方面。私营商业政策经历了放、禁、弛、禁、放五个阶段,与此同时,公营商业政策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引起政策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出于防务的需要。商业政策的变化说明了太平天国实行的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禁商政策是行不通的。正因为太平天国决策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政策,前期的太平天国才能够在与清军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农民革命。太平天国曾制定了各种制度和政策。太平天国在制定推行它的军事政治制度时也针对当时泛滥充斥于中国社会的鸦片毒品制定了严厉的禁烟政策(太平天国称鸦片为洋烟,本文所说是指禁鸦片问题),并加以认真的执行。  相似文献   

5.
习俗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运演过程。近代习俗的变化也是如此,它作为一个整体,演变于近代社会的始终。下面我们先观顾一下近代习俗变化的大致情形。首先看19世纪下半叶(大致从太平天国时期到戊戌变法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状况。太平天国时期,就在“天国”诏谕中出现了禁烟、禁酒、禁赌、禁缠足、禁纳妾、禁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花山崖壁画附近岩洞葬的葬地位置与环境、葬具及棺材制作法、葬制和置棺方式、岩洞葬的年代问题、岩洞葬人的骆族属以及它跟福建江西崖葬墓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辛亥百年以来,虽然有学者对太平天国妇女社会生活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出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学界对太平天国严别男女、婚姻家庭、妇女自由、妇女服饰、禁婢女、禁娼妓和禁缠足等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的观点一直占据学界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不少的学者认为其存在其两面性和落后性,甚至否定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成为新时期学界不可忽视的一种新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析潮汕文化的综合性特点: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二、汉族文化与百越文化相结合;三、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相结合。海洋属性主要表现在:(一)饮食文化有海洋性特点;(二)住居建筑也带有海洋文化特色;(三)古代潮汕的船棺葬、停棺、买水等葬俗与沿海民族生活有关;(四)潮汕方言中也有不少词语反映海洋性生活。  相似文献   

9.
刘红艳 《文教资料》2010,(13):79-82
葬俗.是人们精神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原始宗教信仰在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瓮棺葬,是古代以瓮或罐等陶器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一种葬俗。这种葬俗起源于史前时期.曾见于世界许多地区.在我国史前时期的晚段——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以后一直沿续下来。直到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这种习俗。本文作者对瓮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究其中反映出的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对于黄帝冢究竟在何地,历来似无异议。现笔者以史料为线索,简述如下看法,供史家指正。《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可见“桥山”,取山锐而高之义,绝非“沮水穿山而过,山乃如桥”。对《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  相似文献   

11.
新近发现的“前期太平天国崇阳县路凭”和“太平军中与天地会结义凭证”为目前有关太平天国资料中所不载,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妇女与太平天国社会》一书,以太平天国是否实行男女平等政策,有没有形成妇女解放运动为研究主旨,对洪秀全的妇女思想、太平天国妇女的精神风貌,以及太平天国妇女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活动,作了翔实具体的考察,系统、全面地叙析了妇女的历史命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太平天国妇女与社会的研究专著。该书在谋篇布局上,采取纵横结合的分析框架,比较好地适合论旨要求;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对太平天国妇女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使全书在整体上显得丰满而有深度。资料丰富,评论客观公允。不失为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13.
爆发于梁武帝统治后期的“侯景之乱”,是六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梁武帝腐朽政治发展酿成的苦果,梁武帝对侯素投梁处置的失策,激发了侯景的起兵反梁;而侯景利用梁境内尖锐的社会矛盾,最终又攻陷了建康台城。“侯景之乱”不仅实际导致梁朝统治的垮台,而且对六朝后期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六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田凭是太平天国当局发给土地所有者的证明,具有法律效力。田凭政策是较"照旧交粮纳税"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具有国家法律效力,体现了李秀成推进良性农村政治的决心。但李秀成主持颁发田凭的政策,仍然是对原有土地关系的确认,在保护原有田主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保护他们的收租权利。因此这项政策虽然有很强的政治性,却丝毫不具备任何革命性变革的意义。"着佃交粮"并不必然会过渡到颁发田凭。只有1862年吴江监军钟志成推行的田凭政策,才真正具有了土地革命的涵义。  相似文献   

15.
“金陵小天堂”思想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现象。它是由洪秀全提出的“上到小天堂”口号发展演化与具体化的产物,并与定都南京战略决策的形成密切相关,对太平天国的发展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消积的影响,很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保定沦陷后,面对剧烈的政治变局,保定各业公会积极配合日伪政权恢复公会组织,并自觉把公会组织定位于法人机构,力图维护同业利益;日伪政权基本上按照前国民政府的商会法、工商同业公会法架构给予改组,表面上给予了保定商会、同业公会自主性空间,而实际上由于保定商会、同业公会与日伪政权基于权利与义务的双向关系,保定商会、同业公会被日伪政权控制,协助推行各种政策,这与日伪的殖民政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丰臣政权时期神国思想的发展是日本神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本文结合丰臣政权对外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考察,通过分析丰臣政权的外交文书中所见神国思想在内容和作用上发生的变化,揭示这一时期的神国思想是丰臣政权根据对外政策的改变等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创造出来的产物;同时指出:在丰臣政权创新神国思想的过程中,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典籍与阅读大量中国典籍并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禅僧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回顾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期的“天京内讧“历史事件,就此提出洪秀全确有“密诏“诛杀杨秀清,深刻揭露洪秀全为掩盖其是“内讧“的主谋,采用欺骗阴谋的手段屠杀杨秀清部全体太平军将士的真相,告诫人们要永远记取“天京内讧“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女官的来源和途径主要靠地缘、血缘裙带和恩赏等方式升迁。女官的工作职责、内容和作用还只是作为太平天国政坛上的"勤杂工"而参政为官。大部分女官除了在女馆、女营管理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外,几乎没有人居于决策领导者地位,根本不能参与机要或共谋军政大事。女官在太平天国的整个职官体系中,作用微不足道,地位无足轻重,权力名存实亡。不能将太平天国妇女参政为官现象,作为太平天国男女政治平等和妇女解放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妇女参军作战和从事军事防御工作,展现了太平女军的风采,为太平天国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女军建制全,规模大,数量多,为世罕见。从女军的来源,参军的原因看,太平天国主张妇女参军作战,还只是战争条件下的一种客观需要;是为了解决广大妇女、儿童随军的需要;是太平天国“别男行女行”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太平军兵力少,不够用的需要;是广西客家妇女尚武习俗在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延续和反映;广大妇女还只是作为“宗教战士”参军作战,根本谈不上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