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忍画完     
偌大的画室,偌大的画布,白发的老画家。他在作画,他在画她。她皱纹密布。然而画布上,他笔下的她,非常年轻。日光西斜时,他歇了手,他说明天接着画。他与她便手牵着手,走到林荫道上去。这样有好些时日了,这幅画,他画得真是慢吞吞的,以致于画布上的她,老像是多年以前的那个她。那时,他是美术学校的学生,她是他的同学。她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兼做学校的模特。她对他极好,他也喜欢她。可她年龄比他大。懵懵懂懂地,他带着另一个女孩去征求她的意见。她含泪祝福他,然后离开了学校。谁知不久另一女孩仅仅是因为他的家庭出身的原因离他而去。这时他…  相似文献   

2.
天地间有大美而无言,大理的苍山正是一座无言的,大美的山。他伟岸,他谦逊,他阔大,他宽容,他坚忍不拔,他平和深沉,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梦想的高度,爱与恨的高度。他有形的海拔,却彪炳了无言的矗立。他既是大理人的山,是白族人的山,更是中国的山,世界的山。他是数万年,数十万年自然奇迹的缔造者和  相似文献   

3.
爱琴海     
爱琴海人把古亚细亚的文化传入欧洲荒野海因里希·谢里曼小时候,他的父亲把特洛伊的故事讲给他听。比起他听到过的其它一些故事来,他更喜欢特洛伊的故事。于是他立下志愿,到他长大可以离家远行之年,便到希腊去“找寻特洛伊”。他的父亲是梅克伦堡的一个乡村穷牧师,但这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他知道这样做需要钱,决  相似文献   

4.
“星期一,天下着雨。真糟糕,他淋了雨;但他来到了哈里酒吧,很高兴。”“他要了白兰地酒,喝起来喉咙辣得难受,但他一饮而尽;随后他听到了他获胜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肖伯纳(1856—1950)为爱尔兰现实主义文学家,著有许多小说及论文,他创作的戏剧尤为脍炙人口。他的剧本富于讽刺与幽默惑。他是最卓越的喜剧大师,被人誉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他曾于1933年访问我国,并与鲁迅先生等会晤,鲁迅对他十分推崇,称他为“现在的世界文豪”。当我与肖伯纳晤面时,他已经九十二岁了。在肖伯纳生前,演员们只要有可能,都去拜访他,请求他正式同意他们扮演他写的剧本中的角色。由于他年事已高,两耳重听,又过于逞强,不愿意用助听器,所以不能前往剧院观剧。可是他倒欢迎男女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偶而去访问他。我是在1949年夏天去拜访他的,因为我被派在  相似文献   

6.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劳伦斯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家。威克利一直是他敬佩的人。他曾对有过婚约的女友杰西提到过威克利:“他是我喜欢的教授,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他是那么高雅。他倚着椅子…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冒险家在景仰他,男人在向往他,女人轻薄他,历史学家、文学家在研究他。他会让你想起拉伯雷笔下的巨人,畅饮人类知识之河,精通多种学问;他会让你想起堂吉诃德荒诞不经的游侠生涯,但是他的冒险远比与风车作战、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来冲击、耽于漫无边际的幻想更为精彩;他会让你想到好色之徒唐璜,但他绝非伪装爱慕、恬不知耻、玩弄诱骗女人成性,而是真诚地追逐女人,女人也以真诚的热情回报他;他会让你想到卢梭等伟大的自传作家,但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不仅是为个人立传,也是为整个世纪立传。巨人、堂吉诃德、唐璜等人生活在虚构的文学世界里,而他生活在真实的历史世纪里。他的一生本身就是诗歌,就是小说,甚至比诗歌和小说更绚烂更精彩,他就是卡萨诺瓦。  相似文献   

8.
田野 《世界文化》2006,(12):36-38
教堂的活动刚一结束,汉斯医生就在教堂门口拉住了我的手,他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吃午饭。我是不久前在教堂参加活动时认识汉斯的。他是印籍马来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性格非常豪爽,家就住在吉隆坡市郊。由于他开的中医诊所在当地小有名气,故凡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汉斯医生。他40多岁,高高的个头,身材魁梧,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英气。自打知道我是中国人,他就对我非常热情。每次教堂活动结束以后,他总要跟我攀谈一会儿,好象他有好多话要跟我说似的。今天,他要请我吃地道的中国餐。我被他的豪爽与热情所感染,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他驾驶着奔驰轿车…  相似文献   

9.
威廉·布莱克有一颗天真的童心,他的内心世界充满神奇色彩;他头脑中美妙的奇思异梦比他周围世界里的任何东西更为真实。廉·布莱克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之一。他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唱歌,直至他临死时仍在用笔歌唱。这倒并非说命运特别厚待他。如果说他必须适应哪一个时代或哪一个国度的话,那他绝对不适合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英国。  相似文献   

10.
这里讲的是一位文弱诗人的悲惨故事。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6岁时母亲就死了。严厉的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去寄读。这个懦怯的孩子在那里生活得很不愉快。一个比他大一点的男孩子总是欺侮他,他吓得甚至都不敢脸对脸地看他一眼。许多年后,当他对我们谈起这件事时说,他对这个坏蛋的鞋扣比对他的面孔还要熟悉。不过,他又说,“愿上帝饶恕他,但愿我们荣幸地再相见!”  相似文献   

11.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2,(7):1+64-F0002,1
<正>一场事故,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了,他也因此失去了双臂。从此,弟弟的手臂便成了他的臂膀。为了照顾他,弟弟成了他的影子,形影不离地跟着他。他除了学会用脚趾写字以外,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一天夜里,他拉肚子,要去厕所,只好叫醒了弟弟。弟弟帮着他进了厕所后,就回宿舍等他。由于太过劳累,弟弟很快又睡着了。结果他在厕所里等了足足两个小时,才被查夜的老师发现。兄弟俩渐渐长大,他们有了烦恼,也常发生争执。有一天,弟弟决定不再与他生活在一起,而要像很多正常人一样拥有自己的生活。为此,他很伤心,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个坚决不结婚的单身汉,生活非常简单和俭朴。到后来他经济富裕时也没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仍和当年一样,住在带家具出租的房屋里。画面上是他在维也纳卡尔盖斯公寓的卧室里,正调制他的按惯例在凌晨五点喝的咖啡。他通常亲自煮咖啡,因为其他人都煮得不够浓。咖啡壶和杯子都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他在喝咖啡时,喜欢再抽上一支同样强烈的雪茄烟,他一天还要抽好  相似文献   

13.
行歌如泣     
荒原上芨芨草长得比他还高的时候,是姓金的一位解放大军的团长在草丛里发现荣生像一只快要饿死去的干猫。他是奴隶的儿子。他的父亲扎西是藏族,他的母亲是彝族。他们把他扔在路边,与其饿死,不如让哪个好心的人把他领养。金哲团长发现了他,当然也就是金团长收留了他。在解放大军进藏时,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4.
姬遇 《世界文化》2011,(5):44-45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是他的思想震撼了世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双臂也许瘦弱,但是他撑起了无数人的意志;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命不算轰轰烈烈,却取得了比轰轰烈烈更大的成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甘地。  相似文献   

15.
他的剧作,他的诗歌,我们都已熟知,但他的私生活,他那石破天惊的才华的源泉,迄今仍然是个谜。  相似文献   

16.
在西班牙,一直流行一个传说:一名放荡的浪子,他的生活就是天天都以诱惑女性并和她们的保护人展开战斗来取乐。后来,在一处墓地,他巧遇一座死者的雕像,那死者生前是曾被他诱惑的一个女孩儿的父亲。浪子邀请他共进午餐。雕像愉快地接受了。随后,死者的鬼魂来到他的家中与他一起用餐,并回请他也去他墓地共进午餐。  相似文献   

17.
八百年前的1200年,三月仲春时节。武夷山下的沧州精舍内。病床上卧着一位清瘦老人,身边站着几个虔诚的弟子。这位老人正在弥留之际,他就是道学大师朱熹。其实,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大限已近。他毕生以道学为自己生命的全部目的,他认为“道”既是人文法则,又是宇宙本体,他相信自己的生命早就和“道”连为一体,所以,他完全能够以非常坦然的态度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但是,在此刻,他仍然感到心中尚有许多话想说,只是他已说不出声。于是,他示意用笔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当学生将笔置于他的手中时,他却已无力运笔。他不得不将笔放下,安静地躺着,将最后想…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爱伦·坡的遭遇往往与众不同,甚至他出生的环境也不寻常。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演员。但是当埃德加这位未来的诗人于1809年出生时,他们正在北方巡回演出,所以他是在波士顿呱呱落地的。尾随他终生的厄运,在他不足三岁时就夺去了他的双亲。然而,和其他的孤儿相比,他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心地善良的里士满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了他,并让他姓了他们的姓。爱  相似文献   

19.
轻视自我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述过他的一个故事.他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用餐都是由十几个人一起围坐在大餐厅里.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进餐厅里一个被人遗忘的柜子里,想等到大家找不到他的时候再跳出来.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大家竟然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待酒饱饭足,人们纷纷离席之后,他才畏畏缩缩地从柜子里走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  相似文献   

20.
从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受到英国19世纪作家如狄更斯和现代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的深刻影响。这也许是由于他青年时代自身的历史背景所决定。他在澳大利亚度过一部分青年时代,饱尝了守旧的殖民地的滋味;另一部分青年时代是在英国度过的,在那里他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文学创新时期。怀特出生于澳大利亚上层社会的一个“古老”家庭。这就是说,他的祖辈在19世纪中叶就在澳大利亚定居了。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牛马成群的大型牧场,非常富有。1912年他父母亲在伦敦旅行时生下了他。幼小时,他父母亲把他带回澳大利亚,随身雇了一个苏格兰保姆来照料他。帕特里克·怀特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而他父亲却希望有一个健壮的儿子来帮助他管理牧场。做母亲的认为他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在帕特里克·怀特14岁那年,母亲又把他带到英国,送他到一所著名的儿童学校去读书。在学校里怀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