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踏上自强之路的中华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发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心声。外宣工作就是一项文化传播工作,但外宣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外宣部门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析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与“虚构”现象,并由此确定我们的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弘扬陕西红色文化,并对其进行外宣翻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在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时,可采用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方法,译文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用外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陕西红色文化。同时,应充分考虑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扩大陕西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该文以翻译传播学为理论依据,对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进行审视,对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要素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为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承载着革命文化的红色故都,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红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我国的红色文化翻译出去是十分必要的。新媒体不仅为我国对外宣传、文化输出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传播途径,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江西红色文化传播特点及江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厘清红色文化英译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传播和江西红色文化的特点,提出拓宽江西红色文化对外译介内容选择范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合作翻译、综合采用多模态翻译模式等外宣翻译策略,以期提升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为更大范围的中国红色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些许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达及"韩流"文化全球影响力有目共睹,这离不开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韩流"文化走向全球的过程中,驻外韩国文化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驻华韩国文化院在推动对华传播韩国文化方面主要秉持以下三种理念:传播本民族文化品牌、注重文化传播交互性、服务韩国外宣大局。这为中国当代对外传播事业也提供了启发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要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将外国体验者"请进来"体验和分享中华文化,采用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借助国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成就、科技创新和民族文化图景。"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现中华文化深远影响与价值,更是对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真实呈现。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传播的重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更要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方方面面,还要肩负起纠正一些国外媒体偏见和错误舆论导向的责任,传播更多当代中国内容。图书作为文化观念、外交策略、政治制度、社会风潮的一个记录载体,出版发行到海外,对提升国家传播力、影响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外宣图书选题策划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让我们的图书能够吸引外国受众的眼球,让他们愿意拿起来、翻开书、读下去。  相似文献   

7.
让世界了解中国什么?世界想了解中国什么?怎样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电视外宣节目制作所面临的问题。让世界了解中国什么?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去年9月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外宣是党的整个外宣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比对内宣传有更强的政治意识,要牢牢把握住导向,把中国的形  相似文献   

8.
加强地方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参与,既是全媒体与全球传播发展使然,也有利于地方外宣发挥独特优势,更符合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地方外宣发挥本地区域特色,探索创新,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践行者。目前,地方外宣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面临最大压力,需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与传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14,(11):57-58
正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城市国际形象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外宣品在向世界说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以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南京在提升外宣品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念好"精"字诀,力争内容入脑入心策划精心,以情感人。当前,很多外宣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口号式的表达,种种豪言壮语、溢美之词的运用大而无当,让外国受众难以理解,自然无法产生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媒体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起到了正面作用,但距离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传媒巨头还有一定差距,应继续加大由"外宣"到"传播"的转变,以受众需求和传播效果为导向,在渠道上加强互联网及电视传播,在平台上向脸书、优兔、微信倾斜,议题上重点打造科技、教育、文化、财经等内容,持续提高客观度和专业度。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积极打造适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身份、定位、功能的国际话语表达方式,打造国际传播的新平台,培养一批善于国际传播的人才队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及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16年,"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传播时代命题,中国全球治理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开启了双向互动的对外传播时代。2017年,对外传播的格局将继续改变,面对未来的全球传播新秩序,我们需要在探索对外传播实践的全新增长点的同时,思考中国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外宣战略和策略,从过去的外宣框架和思想牢笼里解放出来。中国的对外传播要提升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变对外传播为天下传播,把习近平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对外大传播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15年是中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战略布局与落实的起步之年,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之年,对本年度中国对外宣传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从过去一年的外宣重点看,反映出中国对世界的一个期待,就是希望外界能够"读懂中国"。因此,如何把握大势、统筹谋划外宣议题,如何把握外宣规律,如何把握时度效,成了全年外宣的主题。通过观察2015外宣,也能一窥中国之变,凭借对议题更准确的把握、更明确的定位,以及更积极的实践,让世界有了较为丰富的途径了解中国道路、感知中国理念,使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丰富、立体。而2016年,需要继续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国际视角、中国立场、全球站位,创新宣传方式,调整传播结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后,上海紧扣世博主题,纵向联动、横向协作,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增强世博国际影响力,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初步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大外宣"格局。世博后,上海认真学习中央外宣工作指示精神,系统总结世博外宣经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着力加强和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了巩固世博外宣成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的既定目标。一、强化主动意识,变革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建设”是当今外宣领域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命题。谈起“文化”、“传播”、“实力”、“建设”等词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把其作为相互关联的概念提出来,就会感到其中体现着外宣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因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领域本身,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成功举办。其宗旨是:“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说:“我们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说: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能够与智者相聚,博采众长,对主办方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跨文化传播论坛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我们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个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资源,成为一个能够有效研究如何应对“向世界说明中国”种种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在论坛举办期间,《对外大传播》分别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著名学者余秋雨、美国百人会发起人杨雪兰以及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先生,同时又专访了《江边对话——一个基督徒与一个无神论者》图书的作者帕罗和赵启正先生。从第十期开始,本刊已对以上内容以“论坛”专栏形式系列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中,民心相通是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而民间外宣作为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对官方外宣起到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华侨华人在民间外宣工作中扮演着发声者、创作者、传播者、沟通者和分享者等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传播视野和民间外交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民间外宣的实践路径,对民间外宣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现实性考察,提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具备独特的传播中介优势,能够借助广泛的人脉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并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要提升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创造活力、充分借力特殊的民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建构社交媒体舆论场,提升民间外宣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7.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是新时期外宣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为新形势下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要主动发声,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重视议题设置;要开展多种形式对外传播,增强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宣传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着力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上下功夫,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加强顶层设计和大外宣格局建设,为讲好中国故事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支撑;重大主题对外宣传精彩纷呈,中国故事赢得世人瞩目;领导人高访外宣取得突破,大大提升了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新闻发布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权威平台;中外媒体和智库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成效明显;有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声音在全球传播更快更远;中华文化走出去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提升了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既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创新精神谱写讲好中国故事新篇章。一是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影响力;二是打造多元传播主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壮大力量;三是构建立体传播格局,为讲好中国故事拓宽渠道;四是要把握分众化传播趋势,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性;五是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文化根基;六是加强外宣理论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微传播"这一个新兴名词迅速成为国内外热门。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外宣图书,承载着将中国故事源源不断推向世界的使命,在微传播时代也在进行着转型和调整。"一带一路"主题,是近年来外宣图书出版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及受众阅读特点"微媒体"。"微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信息、通  相似文献   

19.
<正>为庆祝芬兰独立100周年,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德国汉堡G20峰会,中宣部于6月28日至7月5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德国首都柏林举办了"感知中国"活动。北京市委外宣办分别在赫尔辛基举办了"魅力北京——穿越时空的紫禁城"主题展览,在柏林举办了北京电视台与德国电视媒体合作传播活动,取得了良好外宣效果。一、活动情况和亮点开展文化外宣,推介北京城市形象。6月28日至30日"魅力北京——穿越时空的紫禁城"展览在赫尔辛基举  相似文献   

20.
正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是推进对外传播实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传播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外传播机构建设需要更加注重以下五个基本问题,以增强内生动力和增长潜力。一、定位问题是对外传播机构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内宣外宣一体化发展的"大外宣"格局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机构拥有了对外传播属性。定位问题是所有对外传播机构面临的共同和首要问题,也就是:"我们是谁?我们究竟在面向谁传播?我们要传播什么样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