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不够 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民族传统文化却往往被大学生忽视。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6,(4):30-33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以受教育者民族文化生成为依据和根本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处于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和独特的大学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下。同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文化浸润到大学生主体自我内化的文化过程,而且民族精神文化机制需要通过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和开展民族精神实践活动等路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尚晖 《教育与职业》2008,(18):94-96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希望,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磨砺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理想道德的重塑的重任。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思潮影响下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2-10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我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法宝,而对其生成基线进行研究和评判是开展教育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生成基线以传统的儒道释文化体系为本体、以革命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两翼,融传承性、先进性、层面性为一体。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体现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确保国家主权完整、匡正民族价值观偏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又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得到更好地弘扬。文章以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调查为基础,探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1.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不够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民族传统文化却往往被大学生忽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其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有些学校更加注重升学率,而弱化了对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西北大学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课程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张岂之先生主持的、为大学生开设的“伟大的祖国”专题系列讲座。该讲座的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张先生逐渐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载体。1993年4月,张先生在《中华文化》杂志上发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一文,该文最后说:“我们的国家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在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它关涉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和优秀资源。基于文化视野之下,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校园文化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进行武术教学,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所在。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应开拓"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切实做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人、以社会实践文化锤炼人、以域外先进文化启迪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合格接班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邓小平精神是其精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是发扬爱国主义,培养奋斗开拓创新精神,拒腐防变,为创造先进文化,培养“四有新人”服务。  相似文献   

17.
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想教育资源,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组织教育体系,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振兴民族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百年大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为先导.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目前,“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话题。近期,中国京剧院等传统的戏曲进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演出了传统的优秀剧目.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响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曾说,“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出来,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民族的文化就凸显出来。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来研究,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才”。他还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灵魂,这种灵魂更主要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根”。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所以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去创新,都不能离开本身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落实大学文化传承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形式、拓展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作为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不失时机地、旗帜鲜明地、积极有效地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感情等的综合反映。所谓中华民族精神,则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并维系着我们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