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典型,其道德教育本质表现为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种道德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城邦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美德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寓于道德教育之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公民和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的好公民是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具备充分能力去积极参与城邦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人,这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民教育目标。中世纪,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古代公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发展过程中,城邦与教育密切相关。城邦的诞生带来一系列变化: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社会关系和公共空间,孕育着公民性格。随着城邦的发展和城邦制度不断成熟完善,城邦承担起培养公民的职责,发挥着教化的功能。城邦是公民教育的直接载体,城邦教化公民,公民成就城邦,公民追求的德性恰恰是城邦正义的基础,公民和城邦的福祉达到统一。然而伴随着城邦的衰落,城邦的教化功能逐渐弱化,公民德性走向堕落,古希腊也走向没落。回到古希腊城邦与教育的关系的考量,对我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中国家与教育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令人神往的西方古国,欧洲历史发祥之地,海洋文明孵化之乡。谈及古希腊,充满动感的历史词汇——城邦、雅典、公民、哲人……必是缭绕脑海!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悲剧在希腊城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对希腊城邦的公民具有教育的功能。古希腊悲剧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民进行神话知识、民主观念和政治认同教育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公民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为责权主体的过程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教育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责权主体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国家,公民概念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始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人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和君主,没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宪法学的一个基石范畴之一,公民概念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现代国家才产生的,相反,这一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公民概念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经过古罗马的法律化、中世纪的普遍化,及近代人们认识上的曲折,才具备现代立宪政治下的普适性含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雅典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希腊史研究中,我国学者往往注重于城邦史的研究,只是在探讨城邦形成或城邦经济时,才偶尔提及城市,而对希腊城市的起源、结构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古希腊城邦与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城邦与城市的兴起,几乎经历了同一个历史过程,不过,前者是希腊奴隶制国家的特殊形态,它“首先是一定的集体,是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共同体”,①亚里斯多德称这种共同体为“政治社团”(城市社团),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民集体”。我们把一个以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史初期的教育,虽不能绝对地说是精英教育,但至少是少数人的教育。其主要特征在于教育被某些阶层所垄断,中国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古希腊的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享受教育,人数众多的奴隶则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古代民族相比,古希腊人的现世精神是非常突出的,连他们的宗教也具有高度的“世间性”。我们认为这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有直接关系。令人舒适愉快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希腊人现世精神滋长的天然沃土。城邦的出现及其持久存在,尤其是古希腊的主要城邦雅典所推行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是希腊人现世精神生发的社会土壤。而古代犹太人、古代印度人的现实生活充满了苦难,他们没有希望,在尘世生活中得不到快乐,因而发展起比较复杂和完善的天堂地狱学说,寄托幸福于来世。  相似文献   

13.
“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世界公民”最旱蕴育于古希腊哲学中,经过夸美纽斯、康德等人,不断将“世界公民”思想融入教育思想的努力尝试。在20世纪中期,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世界公民教育”,使得“世界公民”教育思想最终正式生成。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最好的老师是诗人,剧场是城邦的缩影。悲剧在古希腊不仅仅是作为娱乐市民的戏剧,更是城邦教化公民的教育工程。文章从"人性的尊严""生活的意义""公民的德性"等诸方面来阐释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突显悲剧的教育性意义。悲剧教化对当下教育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培养的是人而非产品"。  相似文献   

15.
论梭伦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伦改革在雅典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于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公正”理论,是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文章对梭伦改革的这一基本理论及其对雅典城邦政制、对古希腊社会政治尤其对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的政治观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揭示了梭伦站在“公正”立场上所进行的“人人各得其所”的改革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古希腊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较早思考理想城邦问题的哲学家。在对待如何构建理想城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有许多思考,它们包括“公正”是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教育使城邦成为团体而达到统一,并提出了包括当政者要注意细节讲诚信、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城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并要实现自给自足、凡是对城邦共同体有卓越贡献的人理应在城邦中享有更加显赫的地位、城邦各部族间的失调易引发内乱、城邦的至善是不使城邦毁灭以及共同的文化活动使人们获得集体认同感在内的构建理想城邦的七大途径。探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构建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又是教育共同体。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城邦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公民。以正义与灵魂为线索,就柏拉图公民教育理论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基础教育在力图传递给学生一个“理”——没有“正统”和“俗成”。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古希腊之所以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拨创新的人群是有其特别原因的,那就是古希腊的公民是人类历史第一拨具有思想自由而没有崇尚权威可言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论古希腊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国家控制教育古希腊教育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类型,即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们都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斯巴达的教育制度是为国家培植战士,而雅典则是“为国家造就适合战时需要的以及承平时日的公民。”因此,古希腊人非常强调国家控制教育,注重培养当权执政的人才。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很重视教育对于维护与巩固奴隶主统治政治的作用,因而把教育工作看成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学识渊博而具有“善德”的人,才能把城邦治理好。因为真正的统治者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他还指出,在处理政务时,应该听取“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如何使有才能的人能当权执政是他探讨的是最主要的问题。他这种专家治国的观点后来被柏拉图发展为培养“哲学王”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价值与模式:历史视野中的我国公民教育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贝  周光稷 《教育学报》2007,3(4):63-68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即使当前的公民教育研究看上去与“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也远非如此简单。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所依托的,不仅是中国当下正在建构的“公民社会”蓝图,还有百年以来中国纵横交织的现代化历史,以及东西方学术冲突融合的积淀,这些因素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公民教育构建的价值和模式。只有明晰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各种理念的历史来源及其合理性,公民教育的展开才能具备现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