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8):54-55
“春兰秋菊”比喻各有特色,各擅其美.语见唐·颜师古《隋遗录》:“(陈)后主问帝(按,指杨广):‘萧妃何如此人(按,指张丽华)?’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又见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宋·洪兴祖补注:“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例如宋·洪适《野处有诗……再赋》诗:“夜璧朝琼宁独乐,春兰秋菊岂争荣.”鲁迅《偶成》诗:“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伯秋《程砚秋夫人的忧虑》:“现在这两位都已蜚声剧坛的演员犹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范作文《桂花酒》:“她们长得也都很漂亮,但春兰秋菊,风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21):59-60
“无出其右”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人或没有什么能超过他(它)、在他(它)之上.语本《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例如《陈书·侯安都传》:“自是威名甚重,群臣无出其右.”清·李汝珍《镜花缘》三十回:“此二方专治一切肿毒,初起者速服速消,已溃者亦能败毒收口,大约古人痈疽各方,无出其右了.”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十五章:“捷轩身经百战,胸富韬略,在军中威望崇隆,无出其右.”  相似文献   

4.
“呼朋引类”原作“引类呼朋”,意思是呼唤、招引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语出宋·欧阳修《憎苍蝇赋》:“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后多作“呼朋引类”.例如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夫专擅阿附者……然后呼朋引类,藉势乘权,恣其所欲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鲁迅《彷徨·孤独者》:“那地方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连推荐连殳(连殳:人名)的事,也算是呼朋引类.”阳翰笙《风雨五十年》:“比如,省一中一个同学读农大,但不识五谷,却会呼朋引类,钻营追逐.”  相似文献   

5.
2002年,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尔弗雷斯(Julian Wolfreys)出版了《21世纪批评述介》(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21st Century)一书,该书的第12章为戴维·庞特撰写的"幽灵批评".看到这个题目使人感到有一种阴森森的诧异:有一种批评理论叫做"幽灵批评"?此前似乎还鲜有所闻.这种"幽灵批评"是一种"幽灵式"的批评,还是对"幽灵"的批评?后一种理论似乎应当属于灵魂学、精神学,或者精神现象学之类,大概不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属于文学批评的,大概只能是前者了.那么,什么是幽灵批评呢?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第一部韵文书是《切韵》(隋·陆法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相似文献   

7.
“风云际会”比喻贤臣适逢其时,得与明主相遇合;也比喻遇到好的时机,得以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风云”语本《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段话的意思是,水向低湿处流,火向干燥处燃,云随龙而生,风从虎而起,声气相应,各从其类.后凝缩为“风虎云龙”或“风云”,比喻明君贤臣相得相合.例如《后汉书·耿纯传》:“大王(按,指李轶)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间兄弟(按,指李轶兄弟)称王.”  相似文献   

8.
早在9·11 事件发生之后不久,美国就发布了一份20人左右的基地恐怖嫌疑人的通缉名单。但在9·11 事件发生3 周年后,仍有多名恐怖分子逍遥法外。 1. 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沙特人 “基地”组织的创立者,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其他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事件的幕后主  相似文献   

9.
“色厉内荏”意思是神色严厉,内心软弱(荏:软弱).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语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穿窬:钻洞爬墙)之盗也与?”后以“色厉内荏”四字成文.例如汉·王充《论衡·非韩》:“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五回:“后来藩台走了小路子,向他随员当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体的了.”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四:“童霜威不禁惊讶地想:唉,人的内心真是复杂!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奸魔王,看来也是色厉内荏,怕的是因果报应呢.”  相似文献   

10.
“知识沟”及其发展: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P·Tichenor)、多诺霍(G·Donoue)和奥里恩(C·0ilen)在1970年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出版界的标杆”,中国的老字号书局如何在市场中恪守自己的文化底线?作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110年)、中华书局(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5年)一  相似文献   

12.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汉·孔安国传:“我视汝情如观火.”唐·孔颖达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后来在“若观火”前面加一个“洞”字,用“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例如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公所作《宋论》四十篇,审时度势,洞若观火.”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陈忠实《白鹿原》二章:“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13.
"不可理喻"的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客人愚昧、固执或蛮不讲理.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有某甲与之(指阿庆)忤,庆纠其党,欲殴之.甲惧,奔告于庆妻之父.其妻父曰:'是不可理喻,汝谨避之而已."巴金<家>八:"卖票的人告诉他们,这和普通戏院不同,不买票就不能看戏.  相似文献   

14.
“无地自容”意思是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羞惭、尴尬到极点.语见《敦煌变文集·唐太宗人冥记》:“皇帝闻此语,无地自容.”例如宋·司马光《言奉养上殿第三札子》:“臣惶恐惭慷,无地自容,夙夜循省,进退维谷.”清·曹雪芹著、高鹗补《红楼梦》一○七回:“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儿孙们没点孝顺,承蒙老祖宗这样恩典,叫儿孙们更无地自容了.”老舍《鼓书艺人》:“宝庆羞得无地自容.”李国文《那年故事》:“(她)说到这里,声音低得简直听不出来,那无地自容的窘态,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5.
“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一蹴而就”语本宋·苏洵《嘉祐集·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也作“一蹴而至”.如宋·朱熹《答何叔京》:“由今观之,始知其为切要至当之说,而竟亦未能一蹴而至其域也.”后多作“一蹴而就”(蹴:踏;“就”:达到,与“遣”“至”同义),意思是踏一步就可以达到,形容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某种成就或完成某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7(1):90-90
·大自然的答案我知道(布瓜Pour Quoi系列),(法)巴亚出版社编,邵静好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健康的答案我知道(布瓜Pour Quoi系列),(法)巴亚出版社编,邵静好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科学的答案我知道(布瓜Pour Quoi系列),(法)巴亚出版社编,邵静好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身体的答案我知道(布瓜Pour Quoi系列),(法)巴亚出版社编,邵静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相似文献   

17.
《诗经·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漂:同‘飘’)摇.”意思是鸟巢在风吹雨打中摇摇欲坠.后用“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例如宋·范成大《送文处厚归蜀类试》诗:“死生契阔心如铁,风雨飘摇鬓欲丝.”鲁迅《哀范君三章》诗:“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但是自成立以来便在风雨飘摇中的创造社,终于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七日,便是我流亡日本后一周年光景,被封锁了.”秦牧《北京漫笔·中国人的足迹》:“凡是大规模迫害华侨的国家,都是风雨飘摇的国家.”“风雨飘摇”不难理解,也不难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条成语只用其比喻义,不用其字面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形势很不稳定”,只用八个字便概括了它的含义和用法,准确而且精辟.  相似文献   

18.
“众口铄金”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铄shu ò:熔化).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也比喻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语出《语国·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例如《汉书·邹阳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元·谢应芳《与陈彦直书》:“古人有言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盖嫌疑之地,不可不慎;众口铄金,不可不畏.”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廖沫沙《东窗之下》:“‘他们当面不讲,背后议论,有什么办法封得住他们的口?众口铄金,你还在家里泰然享福.’他颓然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相似文献   

19.
王祖强 《浙江档案》2012,(4):30-33,36,37
一、毛泽东在浙江写就的诗词 (一)《五律·看山》(1955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这首诗作本无标题,也无落款.  相似文献   

20.
“临渊羡鱼”意思是面对深渊,希望得到水里的鱼(羡:因喜爱而希望得到).比喻空有愿望而没有实际行动.语本《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例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此为之数年,便可见效,十年便可有成,何不试之,而徒作临渊羡鱼之叹?”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三章:“可惜你我手无寸铁,还是‘临渊羡鱼’么.”“临渊羡鱼”常同“退而结网”连用,意思更加显豁.例如邹韬奋《能与为》:“故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王蒙《比怀念更重要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八十年代的青年人理应比五十年代生活得更富裕、更文明、更高尚、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