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问题解决"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思维,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当然的研究内容。"问题解决"的一般顺序为:确定问题;"问题表征";计划解决方案;执行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等。其中,"问题的表征是重中之重",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物理习题解答中有效的"问题表征"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3点:丰富物理图式;分析物理过程;运用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问题"就是"不完全结构问题",是触及数学学科本质,切入学生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设计"大问题",应用延展"大问题"。通过"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力提升"和"素养生成"。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问题",特级教师黄爱华这样说过:"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大"的本质要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教学内容)的"文眼"、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导"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它改变成串的"连问"、简单的"碎问"和随意的"追问",力求用具有高水平、以探究为主并能够提供较大思考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呈现出"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职数学教学有"同"与"异"两个方面特征,"同"的方面包括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数学课程的辅助地位,教材、教学内容,教师的状态;"异"的方面包括学生差异、专业差异。处理好中职数学教学的"同"与"异",要化"同"为"异",要"异"途"同"归。  相似文献   

5.
综观勾股定理的众多奇巧证明方法,其中大部分的本质思路都是:再构造出一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并且让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对应垂直,然后利用由对应边构造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关系,获得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平方关系。这一探究过程对教学的启示是:通过"善变"和"深挖",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数学思维;通过思想方法渗透,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爱敏 《考试周刊》2013,(95):78-79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差生"问题困扰许多家庭和学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这就需要搞清以下问题:"差生"是如何产生的;"差生"有哪些表现;"差生"如何转化。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本领。但在实践中,总有一些教师把课堂看做自我展示的舞台,而忘记了教学的初衷。数学课堂可以"秀"一场,但我们要"秀"的是精彩的语言;"秀"的是合理的设计;"秀"的是成功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的几个实例探讨数学教学中的"变题"与"设问",通过对试题的变式、迁移、延伸和拓展,抓住试题涵盖的知识本质进行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注重内涵和外延、巧妙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问题本位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本位学习"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大问题"教学模式,在厘清"大问题"教学的内涵及课堂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问题本位学习"理论下的"大问题"教学实施关键,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解决直指本质的"大问题",真正让学习发生。  相似文献   

10.
明遗民屈大均,一生虽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终生求索堪比侠。他绝非一个信仰不坚定者,在其不坚定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豪侠之心。屈大均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极深,他是个侠者。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处便是他的"善变"。同时,也正是他的"善变",使他充满争论与魅力。  相似文献   

11.
将"再创造原理"应用于梯形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数学现实"——从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提出问题;"似真推理"——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验概括.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质"这一术语不是指经验的一般概念,而是指纯粹的、非实在的一般概念;"本质直观"的操作步骤包括自由的变更、变更中的统一性的联结以及对于其中的全等者的直观.本质直观意味着"本质"获得了自身给予的明见性."自由变更"并非胡思乱想,"本质直观"和通常的抽象论是有严格区别的;通常的关于本质或共相的看法其实并不是可靠的见识.本质直观的问题指向一个更开阔更深广的问题视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命题有:着眼于创业之"学",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研究;营造创业训练的氛围,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业实践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可实施"学练试一体化"模式。"学":构建"连动式"的教学体系;"练":构建"立体式"竞赛体系;"试":构建"协同式"的创业实践体系。"学、练、试一体化"模式实施中要注意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全球化历史语境中,高等院校教师如何透过大学生的文化心理观来界定、梳理与解读其求知欲,从而有目的地带着种种问题意识进行有效性的乃至新颖性的课堂教学,对营造或培养更高层次的现代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诚然,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品质,更重要的则是产生深远的启示、影响及价值。因此,该论题将立足于三大问题面向学生进行别开生面的阐释:"追求优越",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心理导引",教师课堂教学践行的新思路;"乐教"与"乐学",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思想之"善变"令人瞠目,被康有为斥为"流质易变",革命派报刊《民报》更指其为"蝙蝠名士,反复小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将其"善变"缘由归结为康有为的制约和他自身的个性因素,实际上这是强调当时变化万千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梁启超身上的折射。文章立足史料梳理,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和梁启超自身性格,分析梁启超一生之变及其内在脉络,进而揭示梁启超"流质易变"的内在根源在于其始终不变的救国热忱之上,再加上黄遵宪的规劝和他本人极富感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张春燕 《家教世界》2013,(6):179-180
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是以高中地理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用"问题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对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导"与"学"的关系;理论依据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搞清"四史"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前提。"社会主义"是整体上把握"四史"内在逻辑关系的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贯穿其他"三史"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其他"三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和具体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四史"教育的要求,"纲要"课教学应当化隐为显,将世界视野贯穿教学全过程;深挖精讲,对教材没有说够说透的问题刨根问底;破立并举,坚持"唯物史观"、批驳"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