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一体化内涵丰富,推进乡村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培养乡村发展的人才。乡村中小学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科研功能、服务功能。目前,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手段创新不够、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了乡村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为此,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提升立德树人整体效果;统筹规划课程内容,促进课程内容梯度衔接;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郑磊  李虔  张绘 《教育学报》2023,(3):86-99
中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十年来,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较明显的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以及完善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以县城为重点,在巩固县域内一体化基础上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城市纳入政策视域,在更大范围内拓展教育一体化。这既是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目标,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在政策路径上,应建立健全教育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政策体系,提升农村学生教育质量;尊重人口和产业集聚规律,积极扩充城镇地区教育容量;以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为契机,突破行政区划边界的限制,创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供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发展目标,相较于传统“单数质量”式乡村教育发展过程而言,高质量发展涉及的是“复数质量”式教育振兴所形成的“大质量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教育议题上从乡土建设走向高质量乡村振兴、在教育空间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育文化上从“离农”走向“为农”的整合。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更加注重“育人”“终身”“智能”“质量”等内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助力乡村社会整体性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此,应通过构建城镇村一体化教育体系、打造数字化乡村教育链、培植乡村师生文化自信和认同等路径,加速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4.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根本目标。针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指出该省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并探讨了此项建设从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四大路径推动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乡村教育既面临"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补齐短板、开启内涵建设;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农村家长、社区村民习得现代教育生活理念和行为,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等的机遇",也面临城镇化与特色化之争的乡村教育发展指向不清、进城与回流分歧的县级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糊、面向少数人的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弊端显现等的挑战.为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振兴乡村教育,应发展特色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学生综合素养;办好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吸引学生回流;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农村学生,帮助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主要有生源数量不断减少、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农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有同步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同步保障城乡学生安全、同时加大城乡教育投入、同步提升城乡教育质量以及合理处置闲置教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老龄化严重、教师结构不合理等困境,严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迫在眉睫,为此,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教师补充面临许多困境,在分析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破解乡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新路径:完善乡村教师编制政策,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构建差异化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性任务。现阶段,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遏制乡村教育衰败、重建乡村教育形态和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为此要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化不等于农村教育城镇化、农村学校是一个社区组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关键在于自组织和激励相容等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教育均衡发展再到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乡村教育受到了质量之变与质量之不变的矛盾影响。农村地区教育经费、学校、师资的改善和城乡教育发展差异、趋势、结构的不变对立运动,容易让人们陷于城乡教育二元对立思维,表现在城本抑或农本的价值困惑、外援抑或内生的路径依赖、疏离伴随互联的时空变局三方面,这些二元对立限制了乡村教育发展并进一步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通路。基于此,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在价值上破除二元对立思维、策略上强化城乡一体格局、时空上促进技术赋能学习内核,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和教育本身,以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3.
城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在城乡教育实践的百年探索中,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历经萌芽探索期、波动发展期、问题凸显期、协调推进期、均衡发展期和融合发展期等历史阶段,整体呈现由低向高的波动式演进特点。从城乡教育政策的百年实践分析,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显著提升了城乡教育质量,有序扩大了城乡教育规模,全面提升了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效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百年改革探索表明,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全面有力的政治领导、实事求是的政策风格、渐进式的改革路径、统筹发展的实施机制。新时期,这仍然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实践向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学生学业表现是衡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对北京市房山区31所中小学9394名学生、19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学生学业表现的城乡差异,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大,城乡学校学生差异显著;学生学习自我效能较低,乡村学校学生更低;学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欠佳,乡村学校学生更差;乡村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普遍较低,亲子关系较差;乡村学校学生家庭学习环境较城镇学生差。性别、城乡、父母受教育水平、课业负担、学生效能感、幸福感、教学公平、亲子关系、家庭学习环境等变量均对学生学业表现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基于此,对乡村学校学生应减负增效,注重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注重亲子关系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5.
陈传智 《中小学校长》2023,(1):60-63+71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秉承“办温暖的教育、触动灵魂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和特色课程建设,做“适合的教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乡村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城乡教育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它蕴含着乡村学校本土化改造的深意,本土化成为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首要选择。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表明,乡村学校文化在不同时期由于本土化程度不高而不同程度地陷入发展困境。鉴于此,在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要加强乡土性凝练、开发校本文化、健全转型机制、开展创新实验,以促进乡村学校文化的本土化提升。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乡学校布局过程中存在片面注重规模效益、过度开展撤点并校的问题,加剧了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衰落,动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文化根基。布局问题背后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等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地区差异巨大等客观因素。当前应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布局标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经历了初步探索、制度完善和转型提升三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各区之间教育管理机制的差异、一体化管理制度系统性不足、单纯强调资源供给的配置方式等都影响着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的持续和有效发展。基于此,需要从制度和资源两条路径推进北京市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即从单一制度主导走向多元制度协同,从强调资源供给走向加强资源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一直是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短板,即使在经济政策大力支持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依然存在着诸如学校规模萎缩、生源质量差、教师“留不住”等困境,出现了“强支持弱发展”现象。为了更好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落实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文章从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务工结构变化、乡村文化的失落以及教育协同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顺势而为,提出科学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盘活优化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发挥乡村校长领导力,激发乡村教师发展力,提升小规模学校发展质量;创办农村家长学校,提升家校合作水平等改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对我国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重温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