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2.
振兴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阅读作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正面临诸多挑战,成为了制约乡村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之下,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借助智能技术搭建乡村教师智慧阅读平台,有助于拓宽阅读之路,撬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学习研究,促进乡村教师深度学习;延展发展环境,重塑乡村教师成长空间;优化学习生态,重构乡村教育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审思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并探究其应然路向,是当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乡村教师培训具有生成性和博弈性的特征。培训需要立足于乡村教师的既有惯习和乡土立场,处理好场域内和场域间的博弈关系。然而,乡村教师培训存在主体迷失和认知错位、联动不足和场域割裂等问题。因此,乡村教师培训应是“重塑惯习—变革场域—反思实践”的过程,即在联动教师个体知识中生成动态思维,在构建协作学习社区中回归乡土情境,在探寻自我中提升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4.
厘清要不要、从哪里来、谁来培养、怎样培养等基本问题,是乡村教师本土培养纵深推进的前提。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理解乡村教师本土培养的价值,解决认识问题;确立定向培养为乡村本土教师供给主渠道,解决来源问题;明确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本土教师的独特优势,解决院校主体问题;基于乡村教育场域,培养“追梦人“”新乡贤“”大先生”,解决目标、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关系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乡村教师不只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是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当前,乡村教师发展还面临肩负多重职责角色、身份认同危机、队伍青黄不接、荣誉表彰不足等问题。要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就必须完善乡村教师从教荣誉激励机制。通过健全乡村教师从教功勋荣誉表彰体系、定期开展乡村教师从教荣誉奖励、引导社会力量创设乡村教师从教奖励、推行乡村教师光荣退休仪式、提升乡村教师从教幸福指数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其身份认同对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对122名乡村教师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逐渐成为半城半乡的“第三者”,文化知识“传播者”身份被削弱,变成乡村学生的“监护人”,存在所属身份责任逐渐泛化、与相近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多重身份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首先,明确乡村教师责任范畴,落实相关政策,健全职前培养体系,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正确认识民族习俗,减少学校额外职能,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优化身份认同的协同场域;最后,重点培育教育情怀和动机,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从内部形塑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专业资本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与专业素养的重要研究视角,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陷专业发展受限、社会关系网络断联、职业话语权消解等专业资本的流失困境。重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资本,持续推动专业资本的有效增值,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实现边远、偏僻、贫穷地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乡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基于乡村场域的“小而美”的价值优势,地方政府应联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拓宽人力资本提升途径;重构教育生态场域,保障社会资本长效积聚;实施教师“在地化”培养,助力决策资本稳健成长。  相似文献   

8.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五周年后,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活画像、职业境遇、从教心态和留任意愿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本土化和附近性特征明显、六成教师上班通勤时间在半小时内、任教本校前乡土经历丰富、学历层次变化中有大进步、身份类型多元中有主力军、职称结构提升中有改善空间、职龄成熟度最高、收入增长中有新期待、职业印象变化总体稳定、职业满意度总体良好但有改善刚需、未来留任选择高于城区镇区同类学校教师但存有隐忧、事实流动率高于观念流动率等。建议要持续优先解除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塑造他们真正的成就动机和原创价值,使其在乡村振兴的大田野中真正成长为“大先生”“新乡贤”和“人民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如何培养师范生在未来成为高质量的乡村教师?这从根本上说是培养教师如何满足乡村学校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特定需求以及具有乡村从教情怀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学校的2588名师范生和337名新手教师的抽样数据,考察了当前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情怀及教学素养现状,构建了促进师范生走向高质量乡村教师的培养路径。结果显示,师范生尚缺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扎根乡村从教的情怀薄弱;接受乡村地方性教育的培养匮乏,乡村教学素养亟待提高。研究进而构建了融入乡村地方性的24条培养路径的职前培养项目。调查发现该融合路径得到师范生和新手教师的认同,有益于师范生的乡村地方意识、乡村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地方情感培养。由此提出重构师范生适应乡村从教的培养课程、探索设置乡村教育专业、加强入职支持、保障专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的独特属性是“在地性”,“在地性”是对乡村教师基于“乡土”的“职业”表达,是乡村教师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体现。其有效回应和统合了当前关于乡村教师独特属性认知上存在的唯“职业性”与唯“乡土性”两种偏颇取向弊端。乡村教师在地性包含空间在地、情感在地、发展在地三重规定。然而,当前乡村教师却存在着日常生活区隔于乡村空间、情感归属脱嵌于乡村文化、发展理路悬浮于乡村场域等在地性消褪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构建嵌入乡村世界的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叙事、打造涵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拓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的实践理路等方面去达成乡村教师在地性的实现图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村社会特别是乡村教育场域中的能动主体,乡村教师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和社会转型的冲击时,其对于社会变迁中自我角色的理解定位与行动选择,是关涉他们能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之一。本文采用关键个案抽样和生活史追踪的方法,对一位优质乡村教师随着社会时空演进,从懵懂抉择到能动嵌入乡土社会的自我认同建构深化历程进行深入考察审思。研究发现,时空变迁是乡村教师自我认同建构的行动“幕布”,关键事件的时机阐释与累积效应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加速器,“重要他人”的作用关联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结构性资源,主体能动实践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核心驱力。  相似文献   

13.
万怡 《教育与经济》2021,37(3):88-96
基于场域、惯习和资本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乡村易流动的中青年教师与非流动的老年教师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场域角度分析,他们所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不同;从惯习角度分析,与传统美德和等级观念淡化相关;从资本角度分析,中青年教师流动以实现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为诉求.实现城乡场域深度融合、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引入分层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轮岗交流,是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教育改革的融合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已成为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质量教育实现的新生力量。然而,因其特殊经历,他们表现出社会身份游离不定、学校身份他者规训、班级身份统整无力、职业价值使命迷茫等行为,并产生自身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迷失的困境。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获得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和建构的过程,是多层次的,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失衡、乡村学校组织行为文化的封闭、乡村班级教学的特殊能力欠缺、乡土意识使命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应该朝着筑实良好公共制度文化环境的保障、构建乡村学校组织行为的开放互助体制、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的特殊教学能力、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奉献乡村的教育使命等之间保持协调来努力。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教师对于乡村教育职业特性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自身"与"场域"脱节的困境。为此,应立足于乡村教师所在场域的特点,结合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取向,通过重视场域引领制度支持,基于场域实践加强高校辅助以及依托场域情感引导的舆论宣传等途径,结合场域内外多维力量,提高乡村教师的场域适应性,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缺失带来乡土文化主体空心、教师自身发展困难、乡村教育发展滞后等多重现实危机。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需厘清其乡土文化自信形成的条件,通过“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唤醒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重塑乡土文化空间,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实践;提升乡土文化素养,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觉”三条路径,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优师计划”背景下乡村职前教师本土化培养既是乡村卓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机制,也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赋能乡村优质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为农”的教育理念、“亲农”的培养要求、“归农”的课程体系、“融农”的培养旨归构成其内在逻辑基础。教育理念场域性、培养要求公共性、课程体系在地性和价值旨归乡土性是其内在本质特征。以此为基础,通过回归乡土生活世界、重构地方知识体系、认同乡村教育价值,以确立地方性教育理念促使“贤才下得去”;嵌入社会公共属性、厚植乡土教育情怀、提振乡村育人水平,以坚守公共性培养要求确保“优才留得住”;彰显在地教育属性、激活文化自觉意识、重塑乡村教育自信,以构建在地性课程体系奠基“英才教得好”;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夯实文化回应能力、践履时代公共精神,遵循乡土性价值旨归实现“现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章坤 《教学与管理》2023,(24):52-56
职业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对其职业角色抱有的积极认同,对其所从事的乡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乡村教育教学实践能持续性地投入激情并能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职业体验。职业使命感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他们获得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支撑。教师培训是支持新生代乡村教师获得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应将提升职业使命感列为重要的培训目标,在培训实施中坚持使命立意,乡村立场和发展立向,践行新生代乡村教师培训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20.
身份问题是对个体价值尊严及其作用发挥得以确证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呼唤乡村教师身份重构。在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乡村教师的身份大致经历了乡村教育的“启蒙者”、乡村社会的“播火者”、乡村文化的“守望者”等多种定位。而时代转型、教育理论范式的变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是乡村教师身份的外源性、综合性和内生性动因,也是乡村教师身份变迁的深层次互嵌式的诱因。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身份重构应聚焦在教育身份、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重构上,以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