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宋元时期的几种韵图,从中能清楚地看到宋元时期语言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异摄趋同现象是这时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这时期比较系统、比较重要的异摄趋同有三对,即:江、宕二摄合流;梗、曾二摄合流;果、假二摄合流。通过对宋元时期的三种韵图——《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切韵指掌图》的分析以及其他文献材料来探讨异摄趋同现象,以此观测他们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押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韵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韵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韵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韵母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古果咸山宕摄一等端见系字的合流问题;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字、三等庄组字、臻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端知系字合流,且出现文白异读现象;古假摄开口三等端系字、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端系字、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帮端系字出现文白异读现象;通摄唇音字与曾梗摄合流;山摄开口入声三四等帮端系字白读为[e];古宕江摄开口见系入声字的今读韵腹高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方言村名读音,不仅有语言学上的价值,而且对社会、文化、历史等的研究也多有助益。石楼村1名中的u?类音,涉及到宕摄、果摄的演变规律。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石楼方言宕摄、果摄语音演变的历史层次,解释演变的语音机制,推测产生变异的历史时期,并试图考证遗留村名读音的年代。研究发现,在唐五代时期,石楼方言宕摄已经开始变化,韵尾鼻擦化乃至脱落,主元音高化;果摄在五代以后也经历了高化;两摄元音变化过程相一致,读音相近,至宋代时,宕果两摄合流;部分村名读音正是这一时代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韩偓诗韵研究--五代诗韵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五代音系,诗文的研究成为重要的实际语言材料.本文通过分析排比得出:韩偓的古体诗用韵与<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出现同一摄内不同等地、开合口韵字的通押;出现不同摄韵字的通押.韩偓的近体诗出现庚耕清青同用、寒桓删山同用.还出现不同摄的韵字通押现象.此外韩偓诗歌用韵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入声韵用例较少;出现四声换韵的例子;存在着四声混押的情况;养、漾合用.  相似文献   

5.
布依语中古后期汉语借词主要来自桂北平话.声母方面,知、章、精组字呈合流趋势,浊音清化;韵母方面,各摄中洪音基本合流,除假摄二等主元音读e外,其余的主元音读-a-;细音字大部分合流,主元音读-i-,但少数四等韵的字读-e-.声调方面,中古汉语借词与布依语一样还保持四声八调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罗常培指出,旱在五代时期精、见二系就开始合流,但后来的研究对罗的观点均持否定态度。对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作穷尽的考察,可以发现二系合流有八例。五代后敦煌等西北地区丧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出入口的功能,从而导致历史文献的断层,这应是二系合流未见文献证据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横县平话中的韵随调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横县平话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古的一个韵母,在今横县平话中随着声调的不同而有单元音和复元音两种不同的音质。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韵随调转现象。横县平话的韵随调转现象只出现在止、遇两摄字中.止摄,又只限于开口字和今已变成开口的微、尾、未三韵的合口唇音字。在这个范围里的止摄字,凡今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四调  相似文献   

8.
《客家珍稀文书丛刊》所录清代梅州地区的契约文书中有不少音借字,为梅州客家方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语音信息。对其中20多条音借字进行考辨,进而讨论了这些音借字反映出的梅州客家方音现象:精知庄章组合流;次浊声母疑、日、云、以母相混;开口三等和合口三等相混;遇摄、止摄、蟹摄相混;梗摄、曾摄、臻摄相混等。这些为客家方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入声韵尾的消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后期,入声韵尾已开始相混,宋代发生巨变。考察《宋词纪事》和《宋诗纪事》的所有入声韵例表明:最先是臻摄三、四等和深摄缉韵向曾摄、梗摄三、四等靠拢,接着是山、咸二摄三、四等合流,随后混入曾、梗二摄三、四等;同时,臻摄合口三、四等混入通摄三等。宕、江二摄在完成了其内部合并之后,一直保持为独立的一类,其韵尾的消变是最晚的  相似文献   

10.
张祜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对张祜诗歌用韵进行穷尽性的考查,归纳出三十三个韵部,分析总结了其用韵特点.张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但也有少许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山西汾阳数学家王文素所著《算学宝鉴》中存有大量算学诗歌,用韵十分灵活,基本不遵平水韵。经过系联、分析韵脚字,归纳为14部,同时得到若干特殊韵例。参照现代山西方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算学宝鉴》用韵反映了16世纪汾阳方言的若干特点——阳声韵:臻深曾梗通摄通押,宕与曾梗通摄通押,咸山摄合流;阴声韵:之灰通押,支鱼通押;入声韵:塞音韵尾合并,喉塞音-.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话中,只有"欸"这一个叹词以ê/ε/为韵母,而在通许方言中,单韵母ê/ε/却十分普遍,有数十个词都以之为韵母。单韵母主要来源于《广韵》假摄开口三等麻韵知系章组,山摄开口三等入声薛韵知系和来母日母,咸摄开口三等入声叶韵知系章组和来母,曾摄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知系庄组,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德韵(贼和唇音字除外),梗摄开口二等陌韵、麦韵,它们归并为元代《中原音韵》的皆来、车遮、齐微三韵,明清音系中的此类字归在乜斜韵、怀来韵和灰堆韵。读为ê/ε/是白读音,读为[ai]或[ei]为文读音,这种特殊的文白异读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现象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进行比较研究,笔者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异同点。《广韵》共有206个韵类,142个韵母,其中阴声的40个,阳声的51个,入声韵5且个;而漳州方言则有韵母85个,其中阴声韵17个,鼻化的16个,阳声韵15个,入声韵37个,比《广韵》少了57个韵母。《广韵》各摄在漳州方言中有合并趋势。如假摄与果摄,遇摄与流摄,蟹摄与止摄,效摄与果摄,流摄与效摄,通摄与江摄、宕摄,梗摄与曾摄等等,不是在文读音上就是在白读音上有混淆的趋势。入声的字的文读音-P、-t、-k韵尾的界限分明,白读音喉塞韵尾为数较多,-P、-t、-k的界限完全混淆。  相似文献   

14.
大丰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语音系统包括20个声母、56个韵母和6个声调。声母特点主要有:古全浊声母清化,多数送气;泥来母读音相混;知庄章组声母读音合流等。韵母特点主要有:遇蟹止摄泥来母部分字读韵母uei;深臻曾梗摄读音合流;文白异读丰富;撮口呼韵母较多等。声调特点主要有:入声分为阴、阳两类;古全浊上和浊去字大部分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15.
古十六摄中,只蟹、咸、山三摄一二三四等俱全且有开合口,其中,又以咸山两摄所辖字数繁多,情况复杂。由于历史、地理、移民、社会等原因,这两摄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现今方言中呈现出殊异的情形。普通话今两摄合流,主要元音仅一个。山西永济方言按今声调的不同分读两组韵母,今读阴平、阳平、上声的字为一类,今读去声的字为另一类。南方各大方言区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利用汉译《法华经》三种不同时期的陀罗尼译音材料进行梵汉对勘,得出了三个时期大致的韵母系统,并得出了中古汉语语音的特点:1.重纽三四等韵有别,重纽三等韵对译顶音,可能有特殊的读音;2.二等韵和三等韵在对译上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特殊的读音;3.《广韵》的一些韵,有合流的倾向;4.三等韵虽对译没有介音的梵音,但不表示其丢失i介音。  相似文献   

17.
北宋蒙书<十七史蒙求>的用韵特色反映了11世纪江淮方言的"止遇摄合韵、前后鼻尾相混、入声塞尾弱化为-"等重要时音特点,这些特点在同时代同地域其他诗人的作品里都能得到验证.<十七史蒙求>江摄入声字所独有的-u尾二合元音读法,则填补了语音史上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律古词曲赋叶韵统》等几种明末徽州音韵资料,考察明末徽州方音的特点。中古的章组、庄组、知组、精组在明代的徽州话里分为三个类型,而庄组在不同的方音点分别向知组和精组合并,全浊声母正处于清化的过程中;中古深摄与臻摄合并,咸摄与山摄合并,山咸摄有一些异常的表现,支思韵舌尖元音产生,蟹摄二等独立。  相似文献   

19.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法会无遮大会,中经西域,于南朝梁武帝时传入中土,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若干变化,及至唐代,则变化更加显著。无遮大会在梁武帝时代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发展到中唐则往往与重大节庆活动联系在一起,其娱乐性、平民性明显增强。大约在中晚唐时期,无遮大会与水陆法会合流。无遮大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至《切韵》时期元、魂、痕韵同用,而其他时期除了受韵书限制之外则是元仙合韵,这个语音变化现象并非由于语言的自然发展,而是具有实际语音的依据。我们综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用韵情况,考察相关作家的祖籍及其生平经历,推证元魂痕同用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吴语区的语音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