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作为一种探索深层次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工具,与写作教学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十分契合.教师运用萨提亚生命“冰山”隐喻理论指导写作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到自己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和内心深处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觉察和了解自己内在“冰山”的基础上,去探寻学生内在心理世界,更好地加深彼此的沟通和理解,真正在人的层面上与对方相遇.这样,学生既完成了一篇个性化的文章,又实现了倾诉自我、关怀自我和提升自我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生命化.  相似文献   

2.
以萨提亚模式以及冰山理论为理论依托,探索高校在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园区管理,旨在用"幸福园区"的建设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以成长作为取向的理论模式,原应用于心理学范畴,现已被各界所熟知。该模式下,提高德育有效性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自尊、强化人性关怀,以达到道德内化的过程。本文从增强德育民主、健全道德人格、加强道德反思教育三个方面阐述萨提亚模式体系下探究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理念】萨提亚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见的只是表面的行为部分,而更大部分的内心世界却藏在深层,恰如冰山。“生气”这一现象也是如此,学生通过觉察身体语言意识到自己生气了,但难以发现生气背后隐藏的内心需求,而内心需求才是导致学生生气的真正原因。五年级学生正迈向青春期,独立意识慢慢增强,但应对生气的方式尚不成熟,也较少触及“生气”背后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6.
付婧 《江苏教育》2024,(8):75-78
班主任应加强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提升工作胜任力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在家校沟通中,班主任可以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指导下,更敏锐地“看见”人、更全面地“读懂”人、更有力地“支持”人,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家长的内在渴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生命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融、对话中赖以成长的内在精神支柱,是与“生活”、“心灵”、“体验”、“自我”等词语密切相连的。然而,反观我们的德育现状,却不得不让人为之忧心:生活积淀的缺欠,心灵疆域的迷失,使得德育离生活越来越远,离体验越来越远,离自我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9.
刘绪娥 《湖北教育》2011,(10):36-36
近年来,郧西县城关镇城北初级中学积极推行自主教育改革,开展德育“阳光工程”,以“尊重学生走进心灵,搭建舞台享受成功,激励赏识共同成长”为德育理念,演绎出许多让人思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缪仁票 《中国德育》2007,2(10):85-87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本期始,我们辟“心灵例话”专栏供大家共同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探讨心育与德育的内在理论关联,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成功案例。心灵是需要爱心滋养的,相信丰富博大的心灵能够让我们看见整个世界,听到整个人类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班级德育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四川教育》2004,(5):15-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两块泡芙”引发的冲突,从四年级学生对“公平”有强烈追求,情绪体验强烈,情绪控制力较弱等年龄阶段特点入手,班主任“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自我的情绪,调节自身情绪。并根据萨提亚冰山模型,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观念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以转变观念、满足学生核心需要层面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林青 《中国德育》2005,(11):64-66
2002年,我们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思路与策略。提出了“德育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高质量地回归生活”这一主体思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使孩子的心灵成长始终与生活同步!  相似文献   

16.
1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关注心灵的能力 针对有些教师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抓不住学生心理,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教育手段单一等问题,学校每年都组织实施青年教师拜师学教的“青蓝行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同时通过诸如“百家争鸣——心灵导师讲坛”、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外出学习、举办心理活动课等多种手段为教师搭建德育反思、交流平台。目的就是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胜任心灵导师的任务。让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引领学生愉悦地自我实现与发展。反思传统德育,正是因为“目中无人”,视学生为道德灌输的容器,忽视学生的生命需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的效益如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能走多远。那么,德育效益究竟怎样与学校的现实德育相结合?带着这个问题,太原市第二十九中学提出了“文化涵养心灵,育德成就人生”的德育观,以实施“成人、成才、成功”为育人宗旨,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为核心,以大课间为突破,以自信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塑造心灵的教育。德育工作在是学校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应以科学有效的方法统领德育工作,以育人为中心,不断创新德育评价手段。本文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从“奖励卡”及“心灵超市”两方面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指导,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以期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职校生对德育多不大感兴趣,而教师大多空对空讲大道理,远离学生思想实际,结果是学生听课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低质低效。新一轮公共课程中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乐”起来,让德育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力求做到“五化”: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课堂开放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生动趣味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