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短篇小说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3-74
2011年上海本地作家(注:上海籍作家与在上海生活的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是平稳中有突破。上海中短篇小说创作一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创作态势,是因为上海有一批作家一直执著于中短篇小说创作。像滕肖澜、薛舒、朱晓琳、王小鹰等作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一直保持着比较旺盛的创作力,如滕肖澜2011年创作了4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是中篇《拈花一剑》(《上海文学》第4期)、中篇《大城小恋》(《收获》第3期)、短篇《正在害喜》(《江南》第5期)、短篇《天堂再见》(《作品》第4期);  相似文献   

2.
文学     
《上海文化年鉴》2011,(1):87-102
文学综述 2010年上海城市文化生活中最大的事件是“世博会”的举办。《文学报》与上海作家协会联手出版过《中国作家看世博》(文汇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但都为短小篇什。写作者像打发话题那样提一提自己身边发生的琐事,表示还不完全落伍。个别情绪激动的也为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感到骄傲,作家的表示仅此而已。与往年8月举办的上海书展。人山人海,火爆场面相比,本年度上海书展别具特色。与会者人数适宜,读者可以安安静静地走近书架,翻阅自己想看的书,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讲座,坐下来,定定心心地听完。这样的氛围虽没有往届书市热闹,但更切合读书人的胃口。在写作态度上,上海作家仍旧坚持着既有的写作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不在意于一时一事之得失,有刊物愿意发表,有读者愿意看,这就可以了。至于影响有多大,是不是大红大紫,那都是题外话,与文学无关。  相似文献   

3.
秦岭 《世界文化》2003,(1):26-27
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都钟情于音乐。前者在成为大作家之前曾开过爵士乐酒吧;后者在写作《挪威的森林》时,一遍一遍地听着甲壳虫的《橡胶灵魂》。20世纪的流行音乐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早已浸入文化的每一个细胞,从商业广告、表演艺术到影视剧作,无处不在。“说的和唱的一样动听”而今,越来越多卓有声望的作家与大批不同风格的音乐家进行合作,甚至自己灌录唱片。人们关注的也许并不是其中的音乐,而是作家自己深邃、直抵灵魂深处的声音,以及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片段。萨尔曼·拉什迪与超级乐队U2联手录制唱片;亨特·汤…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0-71
上海市作家协会9月5日晚举行酒会,欢迎来沪参加“2011上海写作计划”的8位外国作家,并就此启动2011上海写作计划。会上还放映纪录短片《俯瞰上海》,以帮助这些外国作家尽快了解上海。上海市作协从2008年起开始实行“上海写作计划”,以期增进外国作家对上海和上海文学的了解,提高上海城市文化形象。此次邀请的8位外国作家分别是法国作家阿尔玛·布拉米,英籍印度裔作家阿迈勒·查特吉,爱尔兰作家科尔姆·布雷斯纳克,墨西哥作家克里斯蒂娜·瑞斯康·卡斯特罗,澳大利亚兼作家、表演艺术家、音乐家和词作者于一身的琳达·尼尔,巴基斯坦作家、  相似文献   

5.
汪汉利 《世界文化》2008,(10):10-11
索尔·贝娄是一位犹太作家,却并不喜欢被贴上“扰太作家”的标签。作家专门作出过声明:“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时是犹太人,只知道自己是索尔·贝娄,我也从未努力要使自己犹太化。”贝娄之所以对“犹太作家”很反感,是因为他不愿意仅被看作是民族作家。在贝娄看来,他所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真理,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托尔斯泰那样使我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也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托尔斯泰那样使我感到如此的亲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流淌出的人道主义的光辉横跃千秋,温暖着我的心灵。灵魂怎么不相通,灵魂怎么不永恒。我所热爱的托翁啊,灵魂的相知是生命最美的获得。托翁灵魂中爱的光辉照耀着我,使我的心灵变得更加柔美、诗意。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     
2012上海写作计划9月3日,上海作协举办欢迎酒会,9位外国作家成为“2012上海写作计划”的驻市作家。上海作协从2008年起开始实行“上海写作计划”,以期增进外国作家对上海和上海文学的了解,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形象。每年邀请的驻市作家人数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8.
人们幻想着能发现一本自己喜爱的作家从前写的新书,其中还有自己心爱的,但以崭新的面貌重现的人物。这种想法往往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相似文献   

9.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上海文学》以特辑的形式,邀请国内的作家、批评家,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文学。上海作协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改革开放30年文学作品丛书”(包括《改革开放30年短篇小说选》、《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和《改革开放30年中篇小说选》卷一、卷二)。也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老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贾植芳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王元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象征着以他们为代表的文学时代进入了缓慢的结束期。与此相对照的,是上海的一些中青年作家、批评家活跃于国内文坛,  相似文献   

10.
正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卡夫卡却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经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