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预示着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崛起,而他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和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的作品是永远无法解读的迷宫。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是错综复杂、乱人眼目背后却带有精巧答案和完美秩序的迷宫结构,其小说创作具有迷宫结构、迷宫语言等后现代写作招式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以文字再现现实的写实主义传统受到了新的文字叙述之表象功能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新理论的挑战。以巴斯、纳博科夫、品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作家实验性地摒弃了模仿和再现论,转而将视角转向小说创作本身,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本文试图探讨后现代作家眼中的"现实"观。  相似文献   

3.
这次来谈谈一个俄罗斯移民美国的作家:纳博科夫。纳博科夫在现代小说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曾经是个用俄语写作的俄国作家,后来变成一个用英语写作的美国作家。《黑暗中的笑声》据说是他在去美国之前很多年的小说,看了以后我非常之喜欢,简直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4.
解读洛丽塔     
本位试图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来探讨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创作主题: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小说融艺术的激情与科学的精确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偏爱。纳博科夫坚持"细节就是一切"的艺术理念,用生动精妙的细节来构筑他的小说世界。本文从纳博科夫的蝴蝶研究出发,探寻他的文学细节观的渊源,并结合后期小说《普宁》与《梦锁危情》,从细节描写和巧合意象两个方面来探讨纳博科夫的文学细节观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莱蒙托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之后的一位重要作家。莱蒙托夫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谈及莱蒙托夫的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他对普希金的模仿问题,但是他的创作特色也同样十分突出,因而在俄罗斯文学中形成了一种莱蒙托夫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后来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创作中,在白银时代作家勃洛克、勃留索夫、古米廖夫等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   

10.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4,(18):25-27
本文就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一书的评论,结合其他作家李健吾、毛姆等对这本书的判断和阅读体验,对纳博科夫的评论进行得失的考量。纳博科夫的得在于对细节的分析、作家之间关系的重视及其原文本和书信的引入,而对作品现实性的否定和思想性的漠视则是其短缺之处。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的笔触,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创作中留下了幽灵般的痕迹。迷恋于以语言重构逝去之爱的爱伦.坡的文本策略,在这个俄国魔术师创作生涯中不断戏仿性地得以重现。尽管当纳博科夫有意或反讽地继续在"后浪漫主义"时代培植坡的诗学原则时,这些戏仿好像使他在与屈从爱伦.坡的"影响"中拉开了距离。但事实上爱伦.坡与纳博科夫之间的关联,相对于纳博科夫的创作所呈现的对爱伦.坡的游戏性指涉而言,有着更大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无处不凸显华美新奇的文体风格。其写作风格华美多变,象征、非确定性的讽喻技法和美学诉求体现在浓郁诗意的精致妙喻长句中。小说不是诗,却"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然而在这绚丽的风格下,却是贯穿全文的病态情欲所交织的悲剧审美情感。文章从充满张力的文本风格出发,分析绚丽语言背后人物赤裸的欲望诉求,达到对小说悲剧的审美。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批评文字。较之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有其独到之处。他站在文学求真的立场上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回归文学的自然本性。文学的求真是为了表现文学对人一种向善的力量,起到一种精神教化的作用。同时,在求真扬善的文学批评中,他也一直在追求着文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15.
<正>纳博科夫:贫穷的贵族,天才的捕手纳博科夫,俄国最后一位贵族作家,如果有部关于他的电影,开场应该是这样的:在柏林的俄国流亡贵族聚会上,他的小说朗诵获得全场喝彩,但是走下台的这位伟大作家却穿着条蹩脚的裤子。这位"像一个天才一样思考"的作家,23岁丧父并逃亡,靠家教、拳击和写作维生。在貌似奢华的沙龙里,他却四处求助,"我现在生计艰难,得找一个工作,不管是什么。我的文学收入微不足道,连自己都养不活,何况妻子、儿子,至于处境糟糕的母亲就更不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享有国际声望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和文艺论著被译成二十几个国家的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其中,译本最多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各国的文化界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这位文学巨人,充分肯定了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具意义,他的作品不只由文字构成,还有其刊行方式、读者期待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因素勾连在一起,构成了张恨水的作品。张恨水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学活动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一种新的文学阅读方式,乃至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一种新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纳博科夫对自己怀乡情节的自嘲、对故国尖刻痛苦的讥讽、对边缘生存状态的调侃和对美国文化弊端的批判等四个方面,品读纳博科夫是作品的深层主题,阐述他以“元小说”的独特性突破传统小说真实观。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从文本出发,关注《洛丽塔》中的故事脉络和人物形象,探讨纳博科夫如何戏仿经典童话《小红帽》,分析二者相关性,从而得出洛丽塔是以"小红帽"为创作原型的结论,并且探究纳博科夫除了对于童话文本的镜像折射外,如何进行独具特色的二次造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纳博科夫的圈套”概念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纳博科夫“诙谐模仿”的创作方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对弗洛伊德文本的诙谐模仿,特别是在“伊底帕斯情结”、“性象征”、“力比多”和“自由联想”(“原始场景”)方面的杰出运用,从而圆满地实现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