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比较新闻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六期刊出张大卫的《比较新闻学:历史,现状与难题》论回顾了百年来中西比较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读罢颇有感触,本意再从另一个角度对该作出一种回应:就比较传播学的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作点学理层面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革”初期,历史古籍都被当作“四旧”扫除,从1958年开姑的二十四史校点工作也完全停顿。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封建糟粕”封存停售;付型待印的《南齐书》、《周书》、《陈书》停印;校点完毕待排的《晋书》、《粱书》、《北齐书》、《隋书》、《明史》停止付排;其余已校点大部分或一部分的十二史全部停校;经过断句校勘、整理加工、准备影印出版的《清史稿》停止出版。从全国各地抽调的校点人员一律回原单位参加运动或接受批斗。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创刊于1980年11月,到2000年11月已整整度过20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20卷、近4 000万字的《年鉴》,却完整地记载了中国出版业走过的20年辉煌历程,成为这一时期出版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标志。 回顾《中国出版年鉴》20年来走过的路程,我有三点感受较深的体会: 第一点:编辑、出版一本《中国出版年鉴》,是我国出版工作者多年的愿望。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1950年,上海《大公报》的《出版界》专刊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我国出版业有悠久的历史,在新中国出版业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为底本,参考中华书局版《宋书》、《南齐书》、《南史》等典籍,对《资治通鉴》及胡三省注中的3处行文,进行考订辨析.学力所限,恐有不当之处,肯请方家、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6.
《宋书》 1、卷二十《乐志》:“宾出入奏《肃成乐》歌词二章。”按:“成”字,《南齐书·乐志》、《乐府诗集》并作“咸”。《隋书·音乐志》:“从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由此知“成”字误,当作“咸”。 2、卷二十《乐志》:“皇帝还东壁受福酒奏《嘉时》之乐舞词。”按:“时”字,《乐府诗集》作“胙”。《隋书·音乐志》:“皇帝钦福酒,宋  相似文献   

7.
巾舞《公莫舞》,又称《公莫巾舞》。其辞全文载《宋书》卷二十二、《乐府诗集》卷五十四。片断载于《南齐书·乐志》。本辞全文如下: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三年针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的兰陵萧氏家族,不仅是齐、梁两代的皇帝,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竟陵八友"中的萧衍、萧琛,《文选》的编者萧统,"宫体诗"的创立者萧纲,撰《南齐书》的史学家萧子显等。现在的文史一类的著作大多会写到萧氏家族,对于他们的籍贯均称为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按照这种介绍法,人们往往会认为萧氏家族是今江苏常州人。其实并非如此,南兰陵只是萧氏避乱江南的侨居地。对于萧氏的籍贯问题,可从萧氏的史书纪传、历史区划变迁等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9.
选好思维点──采写《走出真空带》随感万县日报社李杰如果说我采写的《走出真空带》这篇稿件称得上是成功之作,获得了省上的奖励,那么,其成功之处,我觉得主要是选题的成功;而一篇稿件选题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一个记者思维点的选择。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和捕捉力,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第一本被正式批准并交付邮局公开发行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第一本被收入美国银盘公司《LISA》光盘和世界著名的《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ncover等检索工具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第一本以文化实体形式经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第一本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二等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50年来,《图书情报工作》开创了业界诸多第一,无论在学术质量上还是在改革思路上,始终走在我国众多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前列。50年来,《图书情报工作》不仅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轨迹,更为促进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值此《图书情报工作》创刊50周年之际,回顾她的历史,历数她的成就,感受她为图书馆情报学期刊发展带来的点点“新意”,可以激励我们励精图治,更好地面对未来。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书史会要》是迄今仅存的几部洪武刻本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因为洪武刻本刊印不精,所以不同批次的印本均有独立的校勘价值,南图藏本对现今《书史会要》的最佳版本逸园影刻本具有很高的参校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于《礼记正义》大量采用南宋卫湜《礼记集说》的材料,由于版本的判定和使用犯了重要错误,使得大量校勘记条目与卫湜《礼记集说》原文事实不符,所采材料不可靠。通过对卫湜《礼记集说》版本源流的清理,比勘宋郡斋本、明影钞宋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各版本,发现阮元所用《礼记集说》的版本非宋本,而是经过重大改动的通志堂经解本。  相似文献   

14.
宋代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对读经颇有指导价值,至今仍流传不废.自仁宗康定二年旨准颁行后,在宋代便刊刻三次.至清,又有康熙中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咸丰四年伍崇曜粤雅堂刻本、光绪五年王灏谦德堂刻畿辅本、光绪中蒋风藻刻铁华馆本.通过比勘互校,发现它们各有千秋,本文拟对这几个刻本逐一进行考察,旨在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对<群经音辨>作深入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5.
段晓林  庄雷 《图书馆》2021,(1):107-111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著作的数量,应不低于1500种。2000年后,文献整理机构及学者收集整理并汇编出版了20余种大型影印文献,收录的原版目录著作超过700种。文章对新版文献的出版概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版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出版趋势,以期对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进一步出版整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傅荣贤 《图书馆》2012,(2):44-48
以《别录》佚文为主要史料,考察了刘向"校中秘书"的相关问题。认为"中"是一个泛称概念,是若干具体藏书机构的总称。刘向校书广涉"中外",但"中"书是刘向校雠的基本动机也是主要对象,因而《汉书》等正史将其工作概括为"校中秘书"。最后分析了刘向校书的学术影响,重点指出刘向"校中秘书"并没有源自政权庇佑的绝对权威性,导致其所定"新书"及其"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叙录都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完全为后世学者所取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18.
奏议文书从唐前期通行的表、状、笺、启、牒、辞六种文书形态逐步扩充、分化,具体表现在书、奏日益兴起,与启、辞的上奏功能不断混合,状、启、书三类奏议文书兼具"公""私"性质,成为官僚士人阶层在制度内外彰显政治诉求的重要面向。从内容与功能角度,可将奏议文书划分为表状类、议类与疏类三种类型。一方面,三类奏议文书维持了较为稳定的书写程式与结构;另一方面,三种具有不同属性的奏议文书在各具职能的同时,又都与唐代的政治形势与制度转型相配合。  相似文献   

19.
王锷 《图书与情报》2006,(5):106-111
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八行本《礼记正义》70卷。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礼记》经、注、疏合刊本,也是南宋浙江刻本中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八行本《礼记正义》刊刻、流传及其收藏经过的考查,探讨了八行本的学术、版本和艺术价值,也说明了私家收藏在中国古籍流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汉代学者对文献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通过介绍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郑玄整理典籍的功绩,说明了汉代学者在著书立说,以整理校注古籍为己任的同时,开创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一套整理文献的方法,为中国文献学的形式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