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在《论语》、《孟子》中的使用情况,指出“以”的使用表现了古汉语“意合”的典型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语用因素更多地制约句子的表层形式。认为“以”字结构之所以有前置和后置不同的句法位置,主要原因是受句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加以调节,以达到表达效果的完美。文章简要分析了《论语》《孟子》“以”用法的区别,指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2.
古今汉语,谓语通常放在主语后,但古代汉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和表达的需要,多有把它提到主语前面的。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主要是感叹句和疑问句。一、感叹句的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谓语前置,以感叹句为多。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惠”通“慧”。“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前置谓语。另外,“美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中,“山河之固”是主语,“美乎哉”是前置谓语。还  相似文献   

3.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注音正误张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①、《孟子译注》②二书都是古籍译注方面的精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它深入浅出,不仅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这两部十分重要的古籍,而且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了线索,可以说是通俗性与学...  相似文献   

4.
询问义动词“问”在《论语》、《孟子》和《韩非子》中 ,与其所问事件及对象的组合形式有 6种 ,但只有“问 事件”“问 对象”和“问 对象 事件”三种形式沿用至今。这是询问义动词“问”的语义特征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孟子》中测问句的语义关系特点将其测问句划分为三类:求意型测问句,即说话人提出问题,真诚地希望得到对方的意见;求同型测问句:说话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同或肯定;探测型测问句,即说话人试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探测对方的看法,继而进一步摆出自己的论点。本文即针对这三种类型测问句,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孟子》中问句和答句系统,采用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其测问句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尹戴忠 《娄底师专学报》2004,(5):115-117,144
《论语》中的介词共有10个,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於”和“以”。其中“於”、“以”、“于”三类介宾短语比较特殊,既可以位于谓语之前,又可以位于谓语之后。总的来看,《论语》中介宾短语出现在谓语之前少于谓语之后。  相似文献   

7.
动词谓语句在《孟子》单句中所占比重最大,集中反映出先秦古籍句式的特点。本文在对《孟子》正文的动词谓语句进行数量统计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其谓语的结构分为动词句、动宾句、动补句、连动句和兼语句五个句型,试图探究每种句型各自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管窥战国中期动词谓语句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周易》、《诗经》、《山海经》等书所见“谓语+主语”格式看,上古汉语存在谓语在前、主语置后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谓“主谓倒装”句。《周易》“谓+主”格式的特点是以单音动词作谓语前置为主,《诗经》是以重叠式及连绵式形容词前置为主,《山海经》的特点则是单音形容词作谓语前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国史记》中大量的主谓倒装、连动式谓语、状语后置、双宾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兼语句式、主谓词组、名词动用等9类古汉语语法例句,与现代英语语法进行初步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共同特点与差异性,可以看出“《三国史记》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出现在否定句、疑问句、陈述句里,现代英语则主要出现在否定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主谓词组出现在主谓句的下层都有取消上层谓语地位的作用等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成语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继《论语》之后的又一部儒学巨著。有人说《论语》二十篇只一万五千来字,却出了三百条成语,若按字数和成语数的比例来说,可算是成语最多的一部书了。《孟子》字数虽比《论语》多,有三万五,但它也凝结了成语二百条,若按字数与成语数比例,我们可以说,《孟子》是继《论语》后成语最多的另一本书了。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语言现象会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相混淆,本文从四个方面试做一些辨析。一、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做前置谓语的区别在古代散文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前置谓语不容易混淆。例如: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2.贤哉,回也!(《论语·雍也》)3.美乎哉,山河之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相似文献   

14.
文言倒装句式是就现代汉语语序而言的,它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文言现象。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下面针对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几种文言倒装句进行分类详解,以期有助于广大考生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主谓倒装,又被称为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的谓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例如:  相似文献   

15.
感叹句     
我感叹句有双重性格,一种是以what引导,一种以how引导。记住!句尾一定要用感叹号“!”呦。我的主要结构是:How 形容词或副词 主语 谓语 !或What a(an 形容词 名词 主语 谓语 !注意:当以what引导,名词是复数形式或不可数时,a(a就要去掉!例:How lovely the baby isWhat a clever boy he is5What delicious fish it is5简单说来,我感叹句可以总结为下面的几句顺口溜:感叹句,要记牢。What和How少不了。感叹句名词用What。感叹形、副必有How。名词复数、不可数,前面不用a或an。(选自《小学趣味英语》)感叹句@赵延华…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 ,课本注释为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 ,又是宾语前置句 ,应为‘未尝 (碰 )技经肯綮’。之 ,助词 ,起提宾作用。”把此句看作是用“之”提宾的宾语前置句显然是正确的 ,但若说它亦是谓语省略句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弄清“未尝”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未尝”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一个表示否定的凝固形式而出现 ,可解释为“不曾”或“没有过”。如同一篇课文中的“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句及《战国策·魏策》中的“臣未尝闻也”句 ,其中的“未尝”就都是这种凝固形式。…  相似文献   

18.
由《论语》的语录体散文发展到《孟子》的论辩性散文,这一文学上的重大突破,带来了语言运用的重大突破。其一是《论语》的“微言大义”笔法进步到《孟子》的大量变异语言的运用;其二是从《论语》敦厚概括的语言风格进步到《孟子》激越、犀利的雄辩语言,这种语言与文学的共振,一方面源于汉语的人文性,一方面原于汉语的整体性、弹性。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名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口语使用情况,对研究先秦口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极为典型,本文概述了《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形成的原因,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先秦口语,对我国现代语言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论语》到《孟子》是我国早期散文由维形到成形的变化发展阶段,《孟子》继《论语》而来,二者具有渊源关系。在思想上孟子捧起了孔子的衣钵,形成了影响几千年的“孔孟之道”,而对他们的著作来说,在艺术上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