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访古》是一篇以史论为落脚点的上乘游记散文。但是,文章在评价赵武灵王的功绩时,有一段议论笔者不敢苟同。这段议论说:“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大家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  相似文献   

2.
赵武灵王陵墓在何处?历代有争议。依据文献主要有三说: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邯郸说又有赵王陵内和不在赵王陵内之分。据新近考古发现,认为赵武灵王墓应在邯郸城西,并从历史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3.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靳生禾新著的《赵武灵王评传》。作者用唯物主义史观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赵武灵王的生平,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历史读物。全书共9.3万字,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要介绍了赵武灵王时期的历史背景、胡服骑射的实施、功效、历史影响以及该问题研究的现状。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详尽介绍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的军事形势,胡服骑射的实施过程、方法、步骤及功效,并论述了胡服骑射的必然性。第五章专门介绍了赵武灵王时期的政绩,其中既有其邦交政策、民族政策,又有政治制度的改革。第六章介绍赵武灵王晚年及沙丘事变。第七章为作者对赵武灵王足迹所达之处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读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仿佛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所鼓舞而怦怦跳动的心。《内蒙访古》是一曲历史学家奏响的民族团结的颂歌!一、写赵长城,称赞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赵武灵王是个英雄。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和文化交流赵武灵王筑长城,难道是为了战争和侵略?否!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说,赵武灵王筑长城是为了“堵住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也就是说,是为了防御,为了避免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汉与匈奴各自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作者称  相似文献   

5.
周盛开同学问:“《内蒙访古》中,作者赞扬赵武灵王是个英雄,其原因是筑长城不挨骂,并且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那么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英明伟大。筑长城不过是一种战备手段,不是为了侵略别国和掠夺外族财富,而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保卫边境的和平安宁,维护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是发起了一场斗争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汉族使用兵车作战,兵车很笨重;官兵都穿宽大的衣袍,行动不便。胡人惯于骑马,行动迅速;胡人着短衣长裤,身手便捷。赵武  相似文献   

6.
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谁知这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黄帝以来第一伟人的著名国君,其结局却是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公元前325年,赵肃侯死,年幼的赵武灵王继位,大权掌握在很有名望的大臣肥义、赵豹和宗室贵族公  相似文献   

7.
赵武灵王长城非最古湖北黄陂师范徐大银《内蒙访古》中第一个小标题为“一段最古的长城”。写作者游览赵长城遗址,览物思人,赞扬修长城的赵武灵王大胆革新,胡服骑射的英雄奇迹。我在备课时从有关资料中发现赵武灵王长城并非最古,认为小标题中的“最”字用得不妥。其理...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三十集中有准噶尔部落可汗葛尔丹乔装使者仆从入京查看清廷虚实并进见康熙的剧情,这一剧情与电视剧《东周列国》和明代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赵武灵王乔装使者入秦图画秦地山川形势并观察秦王为人的演述如出一辙。《东周列国志》中赵武灵王乔装入秦的故事在《史记》中亦有简短的记载。《世说新语》中有与赵武灵王、葛尔丹乔装故事相似又相异的曹操乔装故事。我们认为应当是《史记》中赵武灵王乔装入秦的记载在后世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被演绎成了更为丰满的故事,继而又被借鉴、改编而创作出了葛尔丹乔装使者仆从入京见康熙的故事。《世说新语》中曹操的乔装故事可能是起源于民间,受到了《史记》中赵武灵王乔装故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任国君,于公元前325年继位,名赵雍。他于公元前307年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由此国力骤增,成为战国时代以至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对抗的强权。“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军事强盛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武灵王不愧为战国时代杰出的改革家、军事家。他勇于改革,敢于借鉴他民族长处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奋发。其英名因此而得以流传后世。然而,赵武灵王在改革中主要突出军事,而在尚贤用人等政治策略上感情用事,犹柔寡断,酿成“沙丘之变”,自己被活活饿死,这是其悲剧和局限所在。本文就“胡服骑射”、“沙丘之变”等方面论述一下赵武灵王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胡服骑射”是战国后期赵国武灵王发动的一次著名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赵国第六代国王,他决心振兴赵国。当时赵国的军队虽然宠大,但战斗力很差,笨重的军事装备和宽长的服饰束缚着士卒的手脚,行动迟缓,机动性差,虽然有少量的骑兵也未能发挥作用。而北方胡人短衣长裤,上下敏捷,很便于骑射;加之弓箭轻便,杀伤力强,所以他们作战时往来如飞,进攻迅猛凌厉,撤退干脆利索。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脱掉宽长的衣服和沉重的盔甲,扩充组建  相似文献   

12.
赵文化是晋国新田文化的“流”,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但其改革的法治思想却仍继承着晋国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赵武灵王的改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中独具特色,其内容主要足“胡服骑射”。这场改革,起于服制、军制的改革,而所反映的思想则别有风格。该文论述了改革的发动、思想与方式、成效、意义及失败——“沙丘之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七期所载《谈〈内蒙访古〉的结构和主题》一文,无论是结构的分析,还是主题的归纳,都值得商榷。《内蒙访古》第一节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说:“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团结友好,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本节的主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课文里写得明白,赵长城是赵武灵王在击败胡人之后,为了堵住胡人再度南下侵扰,永远占领大青山南麓平原沃野而修筑起来的。长城纯粹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绝非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至于作为作者立论的唯一根据,是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这一点也不足为信。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完全服从于保存自己、以图发展的治国之策,从中既看不出与其他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愿望,更体察不出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行  相似文献   

14.
先回顾了猪山群臣上醻刻石年代"赵武灵王说"的提出和历来驳辨情况,然后从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两方面论证了战国时期各国尤其是赵国的纪年实况,群臣为何要在赵武灵王廿二年八月丙寅为其上醻并刻石纪盛?刻石文字与春秋战国书体的比较,"赵惠文王说"难以成立,以及信宫与"群臣上醻此石北"的关系,从而确立了"赵武灵王说"。在论证过程中,还解开了赵武灵王出生年月日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5.
先回顾了猪山群臣上酵刻石年代"赵武灵王说"的提出和历来驳辨情况,然后从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两方面论证了战国时期各国尤其是赵国的纪年实况,群臣为何要在赵武灵王廿二年八月丙寅为其上醻并刻石纪盛?刻石文字与春秋战国书体的比较,"赵惠文王说"难以成立,以及信宫与"群臣上醇此石北"的关系,从而确立了"赵武灵王说".在论证过程中,还解开了赵武灵王出生年月日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6.
同样是修长城,同样是泽被后世的宏伟工程,赵武灵王被称为大大的英雄,而秦始皇却挨骂,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王兆本老师在《岂能以是否挨骂论英雄》(见1990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一文中,指责《内蒙访古》的作者说: “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无可否认。然而翦老用‘没有挨骂’作为标准之一来评价赵武灵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因为这不是唯物史观”。对王老师的这个批评,笔者认为脱离了原文的实际,是一种断章取义的批评! 翦老在文中论英雄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读原文吧: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  相似文献   

18.
管窥胡服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的军戎服饰变革一胡服骑射,对于中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服饰认识论及服饰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凡读过翦伯赞《内蒙访古》一文的人都知道文中有一个英雄———赵武灵王。他不仅筑了一条长城,而且还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使赵国由弱变强,成为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然而,英明的赵武灵王,正当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却因感情用事犯了严重的不可挽...  相似文献   

20.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