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VEC模型,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以及物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且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在长期内有正向促进作用,物价对货币供应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已有物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原模型进行修改和补充,把货币供给量对物价的影响加进去形成了新的间接干预物价的微分方程模型.首先利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相关理论讨论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分支等数学特征,然后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验证,最后介绍了模型结果在经济意义下对物价分析的解释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金本位制度以及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即所谓“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而,这些以古典货币数量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文献,与事实不相符合之处并不少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特点和货币结构,然后讨论金本位制度的自动调节机制问题,最后论述金本位制度下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4.
工资与物价挂钩是指货币工资随物价的升降而相应变动(以下简称挂钩)。近来,有关挂钩问题引起经济理论界的热切关注,众说纷纭,争论激烈。然而,目前一些争论,限于消除当前通货膨胀影响,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致降低的角度。我认为,应放开视野,拓宽思路,从价格改革的全局来讨论和考察挂钩问题。  相似文献   

5.
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其对策范歆杨福清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成本取得容易并具有客观依据,而且币值不变假设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财务会计核算一直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成,传统的以货币稳定为前提的理想会计模式,在物价变动条...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物价变动影响会计的成本核算、利润计算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探求其财务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对策是:首先区别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其次将按历史币值表示的财务报表数据金额核算为按不变币值表示的金额,再次计算货币项目净额的购买力损益,重编一般物价水平表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的供需平衡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将物价归咎于货币,扭曲经济信号,偷换概念,误导政府行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引发经济危机。李世福先生提出的新供需理论认为,物价、产量是以物的效用为基础的,货币只是使真实物价得到实现的外部原因。货币发行如果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增加劳动收入服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都会得到实现,这时候的社会经济发展曲线不再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而是供需完全重合的没有终点的永恒发展的曲线,这有些像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其核心内容是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国内高涨的物价令全民焦虑,物价的上涨使得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生活支出增加.那么物价是否会对消费者的购车行为产生影响呢?本文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对物价与汽车销售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物价与汽车销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物价上涨对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期望给汽车厂商的发展提出一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讲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经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课小字部分内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教材并没有进一步分析、揭示物价暴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提出过疑问:新中国已诞生,怎么还会出现物价暴涨现象。他们觉得很难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本就作一浅析,以供理解教材之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中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课本第97~ 98页是这样表述的 :“到 195 0年夏 ,全国物价稳定……物价稳定以后 ,为解决财政困难 ,中央决定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 ,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 195 0年上半年 ,国家财政开始好转了。”显然 ,两段文字的表述是有矛盾的。史实应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局面 ,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 :A 规定人民币为惟一合法货币 ,禁止黄金、银元、外币在市场上流通。B 掌握主要物资集中抛售。此外在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市场和物价的…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很长时间以来,虽然商场里不少商品价格一降再降,仍引不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一些大商场甚至倒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去年10月以来,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下降了11个月,下降幅度由0.4%升为今年9月的3.3%,出现了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主因。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多数领域已经基本消除了“短缺”现象.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格局。供大于求,必然物价下降。二是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近几年来海南物价水平相关指数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海南总体物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村CPI、生活必需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远高于全国水平,致使海南物价水平整体高于全国。对海南物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成本因素是物价波动的主要动力,宏观因素对物价的影响仅次于成本因素。并提出控制物价的三点建议: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补贴和监管;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设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后,伪蒙疆地区输入品腾贵,导致物价上涨。一般而言,作为抑制物价上涨的基本对策是控制通货膨胀以及解决物资供应的相对不足,但当时蒙疆在货币及物资两方面无法采取以上对策。于是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只好执行“公定价格”制,实行低物价政策、公布暴利取缔令等经济警察手段,即实行物价统制政策。日本占领当局试图通过统制物价,达到平抑价格,安定民心,维护统治;方便其掠夺该地区铁矿石、煤炭、畜产品等各种重要战略资源,为战争经济服务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金融政策中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CPI之间的关系以及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与shibor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处理,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经济以生产加工为主体,物价上升是自身经济模式的缺陷导致的,并非输入性通胀;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其对国内价格市场和利率市场的影响不是非常合理,金融市场中的人民币-美元汇率和货币供给量对国内价格市场和利率市场的影响过于明显。  相似文献   

15.
物价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去年农产品价格回升,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物价总水平上涨不应超过社会的承受力。本文对影响物价涨幅因素做了概要分析,由此可见宏观调控物价涨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通货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是经济生活中的两种经济现象。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大于求)。知道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后,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价格改革是沿着理顺价格关系,逐步放开价格的方向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把放开物价与理顺物价简单地等同起来,是对价格改革的一种误解。 一、价格改革的尝试与困境 我国价格关系不合理,最突出的是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初级产品价格偏低。经过十年改革,这方面的状况已有大的改善。如1987年比1978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提高了99%,其中粮食价格提高1.4倍,棉花和油料价格提高62%,烟叶、糖料价  相似文献   

18.
物价变动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为此,在对当前国际上三种主流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进行简单比较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减轻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传统方法.但由于传统方法未能触及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改变,故不能系统地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在分析了当前物价变动会计环境的基础上,思考了物价变动下当前会计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14世纪初英格兰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引起物价大幅上涨,其程度堪称中世纪之最。在探讨其成因方面,学者们强调历史发展的长期因素,认为是中世纪晚期以来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的必然曲线所致。事实上,此次通货膨胀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农业产量的下降、货币流通量的增多、进出口贸易和战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价。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英格兰王国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抑制通胀和物价上涨,但收效甚微。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英格兰的经济秩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传统乡村社会造成了冲击,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乡村社会的阶级分化,催生了乡村富裕农民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再谈物价     
再谈物价钟斋物价问题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大热点。本刊前两期曾分别就“什么是通货膨胀”和“国家通过哪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等问题向同学们作了介绍。这次我们再来谈谈1994在物价上涨的特点和原因,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过去一年中,物价上涨呈现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