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军事记者》2005,(9):F0002-F0002
高艾苏.1973年入伍,第二年从侦察连战士调师宣传科当报道员,后连任师、军和军区新闻干事。自学考试获中专业大专学历。1985年至2005年任军报记,整20年。历任驻北京军区记、站长,机动组记、组长,记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我在现场》,是眼下军报部队新闻版开设的一个专栏,刊登的都是来自部队火热一线的目击新闻。身处信息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对一名军事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我在现场”4个字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亲历中深入,仍是采写鲜活新闻的一把“金钥匙”。下面,我结合近些年的采访体会,谈几点具体感受。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4.
文杰 《军事记者》2004,(11):23-24
杜献洲,4l岁,1980年11月入伍,1993年9月调入解放军报社,曾任该报驻新疆记站记、兰州记站站长,现任记部机动组长、主任记,上校军衔。杜献洲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海边防,并用新闻的形式唤醒读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他从事新闻工作15年以来,以老一辈军事记为榜样,执着于以“生死与共”的亲历方式走边防、写边防。他是第一个骑牦牛到帕米尔高原无人区巡逻、第一个到西藏原始森林测绘、第一个系统报道全军海拔5000米以上边防哨所的军事记。  相似文献   

5.
黄瑶汝 《声屏世界》2006,(10):37-37
做了这么久的记,我每次采访回来写稿子总有一种很后悔的感觉。后悔在现场有些问题忘了问或在现场时表达方式不太好。如果换种方式做也许会更好。就拿我上次当小夜班来说吧,当接到热线电话说“沃尔玛”有很多人被困在电梯里。我很快赶到现场。当时消防人员正在紧张营救。而我到了现场后只顾着问消防人员:里面被困了多少人?现在情况怎么样?结果没有一个人理我。于是我就站在旁边录同期。却没有顾及出现场。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在现场出口播,做现场解说。这样处理起来或许更能表现出现场的气氛。  相似文献   

6.
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最佳手段是采访,而采访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团采访是记者采访中经常遇到和运用的方式之一。本人当记者这十多年,也跟过一些团。既品尝过跟团采访的成功与欢乐,也体味过随团采访的失败和愁苦。现在细细揣摸起来,觉着有必要把随团采访的个中体会记下,也算是就随团采访这一采访方式的一点探讨。 一、采访前要摸清团队的活动主题和日程,尽且量拿出大致的报道方案来。不要去打无准备之仗。到了现场再临时抱佛脚,那就晚了。 一般情况下,记者所跟随的团队,都是以开展某项(或几项)重要工作为主题,(如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新闻。驻站记长期“镇守”一个地区,不可能像编辑部的机动记那样天马行空,哪里热闹往哪里跑。这就要求驻站记抓住地方特色,从地方特色入手开掘新闻富矿。能否抓住地方特色,采写出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是检验驻站记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当记要有笔头功夫,但光有笔头功夫的人也许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编辑,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记,因为当记首先要会采访,采访要靠腿,会跑;靠眼,会看;靠耳,会听;更要靠嘴,会问。记的“嘴上功夫”与笔头功夫同等重要,三梆头夯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当不了记。不过,记的“嘴上功夫”一定要表现在会问上,  相似文献   

9.
宿舍里住进一个男军官 走进军事记行列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报社调我时只见其,没见其人,直到调档案时才知我的性别。经过一波三折,我成为《火箭兵报》的一名军事记。到报社上班的第一天,有个男记就对我说:“女人当军事记,麻烦!”第一次下部队采访,就不幸言中。  相似文献   

10.
宋歆 《军事记者》2004,(3):20-21
2000年春节,记部开始了组织采写假日专稿的尝试。如今,已经先后完成了13次假日专稿系列报道。为了适应军内外受众在假日阅读需求上的不断变化,4年来,记部在社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上下齐心,群策群力,使得假日专稿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和拓展。而无论假日专稿如何变化,如何发展,贴近部队、贴近官兵、贴近基层,一直都是  相似文献   

11.
谈新闻现场     
《视听纵横》杂志2001年第6期刊登了金华电视台倪琦君同志《走出现场报道的误区》一,阅后颇有同感。确实,现场报道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更有其在新闻内容上的限制,不能只是记在现场简单地、随意地说一通。顺着这个话题,本人想再深入谈谈现场报道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元素“新闻现场”。这里所说的新闻现场主要是指组成现场报道的有新闻记出现的新闻现场镜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4,(8):26-27
我们这些导演,电话特别多,我们一般怕两种电话,一个是怕想当演员的人来电话,一个是怕记者的采访电话,因为记者的采访登出后常常会变形。  相似文献   

13.
枚玫 《军事记者》2002,(1):40-40
读高艾苏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印象:可读性强,现场感强。在高艾苏的作品中,无论是消息,还是特写、通讯,都能感觉到他“亲历式”的风格扑面而来。每读一篇,犹如同他到现场走了一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现场亲历,才使其作品独具亮色,独具细腻的情感和沉甸甸的份量。身临其境,感知新鲜翻开高艾苏的作品,几乎每篇都有一些给人打下烙印的东西:新千年走漠河,漫天皆白。我刚把照相机对准哨所,鼻子竟冻在了机壳上。被雪线覆盖的山脊,像一个个低矮的土丘匍匐在我们脚下,天出奇的蓝。突然几声炸响,几个官兵身上的气体打火机爆了,外界气…  相似文献   

14.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军内外报纸纷纷推出一此亲历式报道,此类报道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记亲历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张广友 《传媒》2000,(8):23-25
在我30多年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第二次地震(7.1级)发生时,我就在唐山市内。从那以后,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前夕(9月8日)的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  相似文献   

18.
卞湣 《视听界》2014,(2):114-115
随着现场报道的日益密集,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进入新闻现场报道的情景越来越多。不少主持人尽管身在现场,但基本还是面对镜头,口述事先准备好的稿件(或腹稿),出镜只是强调“我”在现场,至于是否及时、准确、深刻、生动地报道了新闻全貌,难说。撇开其他因素不论,主持人缺乏现场调度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主持人身入新闻事发地,其创作环境已从演播室迁出,目击现场全域,亲历事件全程,此时不应被动地依令发声、机械口述,而应以机动应变的意识来调动各环节,实现报道意图。  相似文献   

19.
在部队当新闻干事的10多年历程中,笔深深体会到,作为新闻干事.与新闻记比较而言,在能力素质上,既有共同的要求,又有着一些独特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秦超 《军事记者》2005,(11):56-56
作为一名作战部队的新闻干事.不可能像各大新闻单位的记那样,有机会参与各种影响全国全军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工作、训练、生活小事。如何从日常工作中发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亮点,把部队的工作报道出来,把广大官兵的精神风貌反映出去,是摆在我们各级新闻干事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