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初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回访,探讨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与童年期受忽视及各个因子(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与青少年社会支持及各因子(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和初中学生自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与童年期受忽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第二,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共同解释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且社会支持利用度的解释力最强;第三,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和初中学生自伤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65名中职生的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了解感觉寻求、冲动性在家庭因素与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发生比例为38.8%,有逐渐上升趋势;(2)家庭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自伤行为,父母管理显著负向预测自伤行为;(3)感觉寻求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冲动性在家庭冲突、父母管理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科学认识自伤行为成因,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优化管理子女的方式,为子女树立积极行为榜样,培养其感觉寻求、自我控制品质积极发展,有效预防和疏导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了解越南初中学生自伤行为现状,采用整群抽样法在越南顺化市的普通初中学生共发放"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ASIS)进行测查347份,其中男性有效被试为146名,女性被试有效被试为201名。39.5%的越南初中学生有过自伤行为;自伤方式呈现多样化;男性自伤率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学业自我评价在自伤的分布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越南初中学生自伤行为较为普遍,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自伤行为的解释经历了从最初的单一功能解释模型到整合性功能解释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发现,不同理论模型存在以下共同点:(1)不论根本诱因是什么,这些诱因都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引发自伤行为;(2)自伤行为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经历,强调早期诱因对引发自伤行为的作用;(3)自伤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不良或自身不适状况的应对或反馈方式;(4)后期的负性强化导致自伤行为的重复发生。未来自伤行为的研究除了进一步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完善自伤行为的功能分析外,还应注重跨领域的应用研究,将功能性分析与临床医学和教育干预相结合;注重实证性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改善数据和信息收集的方法,提高研究的信度;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自伤行为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当前中职生自伤行为的状况、特点以及功能取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州市546名中职生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心理咨询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发现,中职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检出率为16. 8%,但初次发生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初中阶段,占比78. 2%。自我伤害行为的程度较低,平均得分为0. 61,远低于理论中职2分,但在性别和家庭结构类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方式上采取有组织损伤的比例较高,功能上主要是为缓解和摆脱负性情绪,取向为"自我负强化"。研究还显示,中职生的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冲动性特点,大多数来源于自己的想法,而且合计有68. 5%的人有可能再次发生这种行为,具有反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关系,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成人依恋量表(AAS)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515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在性别、家庭居住地、留守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创伤经历的高职学生在心理资本和成人依恋中均显著低于低创伤者;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依恋关系各维度和心理资本显著相关;高职学生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依恋中的亲近、焦虑因子共同解释析心理资本的29.4%的变异,依恋的亲近和焦虑在高职学生的创伤经历和心理资本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可以缓解创伤经历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中职生学业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家庭因素对中职生学业行为的影响,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采用问卷法对宝鸡市415名中职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中职生学业行为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态度得分最高,其他依次为成就动机、注意力/坚持性、学习策略/灵活性,学习效能感得分最低;(2)中职生的学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的学习态度比男生积极,但学习策略/灵活性却较男生差,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坚持性高于二年级学生。(3)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中职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关系不同的中职生在学习的注意力/坚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亲子关系不同的中职生在学业行为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家庭因素是影响中职生学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教育管理要加强与中职生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职生的学业适应。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童年期虐待对中职学生吸烟、饮酒、赌博行为的影响,为中职学生危险行为的教育提供参考,采用方便取样,抽取重庆市某区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571人参加问卷调查,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吸烟饮酒赌博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吸烟、饮酒、赌博的发生比例为16.4%、18.4%、4.6%,遭受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比例分别为6.4%、8.7%、9.0%、24.6%、35.6%。男生、一年级学生、父母婚姻不良学生、遭受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学生的吸烟、饮酒、赌博发生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对应组;父亲学历高中及以下者的赌博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对应组,母亲学历高中及以下者饮酒比例显著高于对应组,遭受性虐待者吸烟、赌博发生比例高于对应组。躯体忽视是中职学生吸烟、赌博的危险因素,情感虐待是中职学生饮酒的危险因素。结论:遭受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对中职学生吸烟饮酒赌博行为的影响不同,遭受躯体忽视的学生更易出现吸烟和赌博行为,遭受情感虐待的学生更易出现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刚入学的中职新生各类情绪行为问题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福建闽东某中职校2016级517名14~15岁的新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可能有情绪行为问题的中职生占总测评人数的30.64%,不同性别学生在问题因子上的检出率有所不同;YSR不同问题因子受性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职新生的情绪行为问题不容乐观,加强中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技校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调查分析329名技校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结果:首先,在总体幸福感上,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二、三年级之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一、三年级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对健康的担心“这个因子上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其次,在总体幸福感上,男女技校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个因子上男女技校生也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三,不同来源技校生的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来源技校生在6个因子上的得分也没有显著性差异。第四,不同出生类别的技校生总体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在6个因子的得分上也存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及趋势,采用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对江西省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职业倾向,但职业知识不足;中职生在职业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功利性大于男生但主动性低于男生;中职生在职业态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二年级学生在功利性上低于一年级学生,但在稳定性和主动性上高于一年级学生;中职生职业态度上是否有打工经历存在影响,有打工经历的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更高;中职生在职业态度上存在专业差异,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在独立性和功利性上不如非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但在主动性上好于非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生。总体来说,中职生职业态度在性别、年级、有无打工经历和专业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一般压力理论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自伤行为问卷、社会排斥问卷和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网络受欺负、社会排斥、负性情绪和自伤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受欺负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的自伤行为。首先,网络受欺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其次,网络受欺负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再次,网络受欺负通过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伤行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受欺负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学生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运用感觉寻求问卷和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对7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3.1%的大学生属于低感觉寻求群体,17.6%的大学生属于高感觉寻求群体。其中,男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明显高于女大学生,各年级大学生在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去抑制因子及总分上差异不显著。文科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学生,独生子女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二者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大学生的冒险行为更加倾向于积极的冒险行为,而较少有消极的冒险行为。男生的冒险行为明显多于女生,文科生的冒险行为明显高于理科生,非独生子女在鲁莽因子上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感觉寻求中去抑制因子和感觉寻求总分对冒险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调查中职生职业延迟满足现状,结果显示:中职生群体职业延迟满足平均分为18.19分,63.3%的被试处于高分组,职业延迟满足整体水平较高;生源地、教养方式和成绩在职业延迟满足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家庭年收入、监护主体和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在职业延迟满足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职生总体上是一个积极的群体,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意志力、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与利用榜样人物等策略提升其职业延迟满足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同龄高中生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主要采用MHT问卷,选取郑州市三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作为被试.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MHT总分,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分项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孤独倾向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学习焦虑和孤独倾向上中职生显著高于高中生.结论: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中职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师婧璇  耿申 《班主任》2021,(3):61-63
近年来,学生自伤行为在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相关流行学调査,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发生率高达36%—57%:相关研究还发现,自伤当事人的自杀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学生自伤的发生率之高与危险性之强已经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性焦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27名新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从八个方面分析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因素,论述新疆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不同性别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不同性质的学校中,基本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及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无明显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三项因子无明显差异,但结婚有孩子教师的倦怠更为强烈;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人格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两个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专学历的体育教师在人格解体上远高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低成就感因子上,小学教师与其他授课对象教师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各个因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城市教师的倦怠在三个因子上均高于农村教师。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独孩与大孩之间行为问题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对常州市35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孩行为问题总分高于独孩,男生的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女生,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2)女大孩的残忍因子异常率高于女独孩,女独孩的抑性问题因子异常率高于大孩,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1)。因此,大孩表现出的行为问题水平高于独孩。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74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问题行为检出率较高,问题行为普遍存在;问题行为在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呈现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起着缓冲器作用;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可以有效预测问题行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成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生源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对330名高职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医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5%。普高生源的学生在各项因子上均高于中职生源的学生,且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职生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普高生源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