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两个"又"连用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又会说成"又是……又是……"。本文在考察进入"又是……又是……"格式的成分的性质以及"又是"的语法性质的基础上,对"又……又……"和"又是……又是……"的互换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越……越……"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由两个副词"越"起连接作用的语法格式,本文对"越……越……"格式中的语法成分的分布进行了穷尽式地描述,而且对"越……越……"格式或部分格式充当什么样的句法成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有大量使用关联词的并列句式,其中"终……且……"、"终……又……"句式只见于邶风和鄘风,不见于其他风诗;该句式亦鲜见于春秋战国及秦汉其他典籍。本文采用数据统计及文献考证的方法,得出该句式为殷人王畿之地的殷人方言之结论,并且联系先秦历史文化及语言发展原理探讨了这一句式的消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经常会对一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关联词组感到困惑。"既……又……"、"又……又……"格式就是其中的一组。传统的分析认为"既……又……"前后两项有轻重之别,而"又……又……"没有轻重之别。本文通过典型例句,结合上下文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对表达离析或者融合效果的选择;二是对语体和使用环境的选择。同时,本文简单描述了这组关联词在表述多于两项时的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边A一边B"和"又A又B"的用法有多种,其中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并列之意,即表示并列的行为,事实和状态。此时二者有时可以替换,有时却不能替换。本文主要讨论"一边A一边B"和"又A又B"表示并列意时各自使用的条件及可替换的条件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试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也/都……”的功用主要是连接单句内部的两个成分。承上的“也/都”位置只固定在谓语之前,启下的“连”,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以在主语之前,也可以在宾语、状语和谓语之前和谓语连接。“连”在哪个成分之前就强调那个成分。“……也/都……”与“连……也/都……”除在连接谓谓时用法有些不同外,连接其他成分时用法相同,只是后者比前者表示的意义更为强烈,有极尽之意。这种关联词语的主要功用是: (一)连接前置宾语和谓语(1)不过只要你到了那边好好地服侍冯老太爷,日子也并不怎么难过,倒强似嫁一个贫家男人,连衣服也顾不周到。(巴金《家》) (2)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似文献   

7.
从推理的形式上讲,"……也不是,……也不是"表达的是假言选言推理简单构成式,是不相容的;从推理结论的语义上讲,"……也不是,……也不是"表达的是二难推理.  相似文献   

8.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9.
探究汉语中"V1着也是V1着,……V2P……"句式的来源,分析该句式的结构特点,V1、V2的语义特征以及V1与V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动词"V1"在这个句式中受限制的原因和应该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自然语料的搜集及北语HSK动态语料库里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韩国留学生常用的但又经常出错的递进关联词是"不但(不仅)……而且(也、还、更)……""、并且""、反而""、连……也(都)……",这里我们对关联词语"不仅……也……"将做详细的分析。并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习得情况做出归类,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原由。  相似文献   

11.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式介词“时(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句中谓词的语义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示感情意义的二价形容词充当谓语,“来说”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谓词是表评价意义的二价形容词或宾语部分有二价名词或名动词,“来说”的隐现是自由的,但形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是……吗"的特点可以从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句法上,它可以后接三种成分,有很强的标记性和焦点作用;语用上,从它的话语推理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反问句并不是真的就不用回答,有些反问句需要回答,这也是对以往结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13.
“则被……也”是元杂剧中一种特殊的被动式感叹句。本文全面考察了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分析了其核心部分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讨论了此类句式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and用法小结     
一、表示并列或对称的关系 and可以用来连接语法作用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可译为“和”、“并”、“又”、“兼”等。如: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考察列举类语块“连……都/也……”的隐性列举功能。列举类语块“连……都/也……”是一个激活装置,通过与列举标记搭配的预设触发语能够激活出语境所赋予的隐性列举项。“连”可以标记言者认知域中的极端列举项,与“都/也”共同参与标识完成隐性列举功能。二者在各自线性序列管辖域管辖不同极量事物和事件,传达特定的互动语气,相关的隐性列举信息是互动双方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语用推理获得的。列举类语块“连……都/也……”中的XP与VP之间形成“列举—行为”的事理关联,即“连”后的极端列举项(XP)与后续行为(VP)存在事理上的关联,并体现出主观情感立场。  相似文献   

16.
《方言》卷六:“謇、展,难也。”郭璞注云:“难而雄也。”直到现在,没有人能对郭璞的注作出解释。本文认为,“难”,表示发怒,“而”作为连词的功能是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这两个并列成分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和相近的语义特征。因此,“雄”也应该表示发怒。在重庆话和历史文献中“雄”均可表“发怒”义。故“难而雄也”即怒也。  相似文献   

17.
虽然英语“assoonas”经常被译成汉语“一……就……” ,但英语“assoonas”与汉语“一……就……”属于不同的范畴 ,两者在句法结构、连接方式及语义关系上有诸多的不同。本文尝试着从上述这几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从而有效地避免两者之间的完全对应与等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一……就……"句式进行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分析,认为形式不同的"一……就……"句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对"一……就……"句式中"一"、"就"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紧接关系、对比关系和条件关系的"一……就……"句式内部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不……不”语句,究竟归属于哪种判断类型,要做具体分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分别属于三种类型的判断:联言判断、性质判断、假言判断。特别指出它同时属于假言判断中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最后指出具体的分类分析过程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句型11]either……or……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点精讲]用来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当连接主语时,谓语动词与邻近的主语保持一致。例如: You may either stay here or go home.你可以呆在这儿,也可以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