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奥康纳在经典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通过塑造几个无名、无声、愚昧、伪善的女性受害者形象,呈现了一个人性扭曲、信仰缺失、道德堕落的危机重重的美国南方社会,表达了她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随着网络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部分大学生们开始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对青年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井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富足并没有带来心灵的安乐,反而加剧了人们的困惑失落。当我们反思这个现状的时候,发现心灵的失落与信仰的缺失有关,因为信仰能够带给人们精神的引领。关注社会转型期信仰的构建维度,对中国信仰缺失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如何建立真正融入我们灵魂的现代价值系统,成为全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4.
《圣经》文学中,上帝将信念、盼望、博爱这三样礼物赐予其信徒。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后传》中,有意安排作品人物缺失《圣经》信徒所拥有的信仰与盼望、行动以及善良与正义。这样的设计和布局若置于《圣经》文学的传统背景中加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缺失"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内涵:战后美国社会已颓败的基督教信仰使人们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生存处于枯竭、尴尬和荒诞的状态。作家以《圣经》为参照,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缺失"对社会现实进行独特书写,用支离破碎的叙述语言将小说的主题意蕴加以凸显,彰显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以来"科学是对世界的真实客观的反映"的观点遭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信仰教育上出现了偏差甚至缺失。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信仰教育的内容,厘清信仰教育的界限,对避免信仰教育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即关于法律的信仰或法律领域中的信仰,指人们对某种在其看来具有普遍价值的法律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情感状态。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我国法治建设的困境首先表现为法律信仰缺失。法律自身的公平正义、自由人权、效率利益和保障救济特性是它成其为信仰对象的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多元碰撞,人们在物质极大丰富同时,心灵却极大贫乏,信仰缺失。信仰重建,能够给人的现实生活以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找到归依,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因此信仰重建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迫切、最紧要的研究课题,也是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亦被译作《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作者福克纳以艾米丽为主线,展示具有南方淑女形象的贵族少女逐渐凋零、人格异化的悲剧人生,来投射美国南方清教徒对人们精神上的折磨、南方旧贵族没落等主题。从符号学角度,艾米丽的悲剧可归结于他者对其符号信息的不完整接收和符号信息解释的缺失,从而导致艾米丽最终屏蔽了符号信息的发出,选择建立属于自己的、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异托邦。而符号"玫瑰"的意义不在场更是增加了他者接收和解释符号信息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走出信仰的低谷——关于信仰危机与信仰重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与民族主导信仰内容的缺失 ,将导致人们丧失精神支柱 ,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与振奋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仰教育 ,建构科学的信仰系统 ,促进民族主导信仰的坚定与精诚集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小说《三呼圣灵》文本情节分析入手,对人物故事和宗教关系进行解析,试图找出宗教文化的沦陷与信仰缺失之间的联系,暗示人们必须重塑正确的信仰价值体系,才能摆脱迷茫孤独的精神信仰危机,回归信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