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琴僧是琴乐和佛教两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对于琴僧的研究有利于使我们更加了解古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这里我们重点以琴僧东皋为例子对其贡献和影响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
琴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琴乐则是明代音乐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明代琴乐在琴曲、琴师、琴歌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远的发展。文章展现了明代琴乐的面貌及主要成就,以期为中国古代古琴音乐研究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琴学受到了宫廷、文人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在这样的背景下,宫廷琴师朱文济开创了北宋琴僧系统,夷中大师、僧义海、僧知白、则全和尚作为北宋琴僧的代表,不仅琴技精湛,更是留下了一批琴学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琴学受到了宫廷、文人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在这样的背景下,宫廷琴师朱文济开创了北宋琴僧系统,夷中大师、僧义海、僧知白、则全和尚作为北宋琴僧的代表,不仅琴技精湛,更是留下了一批琴学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5.
虞山琴派是严澂所创,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古琴流派,历来都被琴史所推崇。本文就较为深入地介绍了虞山琴派严澂的"琴"生,以及从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来看其对后世琴界的历史影响,剖析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7.
2005年夏,我们在参加江苏省特色民间文化普查中,收集到一组关于扬州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的照片。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档案反映了刘少椿及其好友、家人对古琴的情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  相似文献   

8.
茅迪 《大观周刊》2011,(47):82-82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代表作品,深入细致的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现理论。该书反映的音乐思想,对器乐演奏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娱 《兰台世界》2016,(5):125-127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在古琴漫长的嬗递史中,尤其是文化史中,琴不仅只是一个音乐乐器,经数千年历史衍变,它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象,尤其受到上层文人贵族的喜爱.它是教化工具、精神伴侣、文化象征等.古琴与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变革紧密交织,尤其在宋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宋代琴文化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历朝基础上传承并创新的结果,也是与本朝政治思想运动交织的结果,因此古琴的发展与文人阶层相互交织,本文从琴文化与宋代思想政治的关系以及琴文学尤其是琴诗入手,关注琴文化在两宋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11.
元代散曲中的古琴文化内涵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新变性。首先是古琴治世之音的消亡与圣人之器定位的缺失;其次是风流士子与“琴挑”“知音”遇合下渐变为表现风月的工具;最后,元代散曲作家有意回避陶渊明的“无弦琴”意象,而多选择其“乐琴书以消忧”的语意表达,集中表现愤世思想。从整体来看,元散曲作品对先代古琴文化内涵有继承有回避,同时也有发展,古琴艺术也因此更加趋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陈婕 《文化遗产》2017,(2):150-156
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为绿绮台琴而名绿绮楼,广邀文人墨客于园内雅集,诗文唱酬,着意丹青,工词诵琴。除却张敬修及诸好友诵琴外,张氏家族子弟张嘉谟、张振烈亦有听琴操缦的文字,经由钩沉可园相关人事代谢,探文人雅士生活情景,可勾勒可园琴事本末,测绘岭南琴缘画图,以资琴史之阙。  相似文献   

13.
说“琴挑”     
王立洲  王立君 《兰台世界》2016,(16):137-138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琴挑"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文化印记。其次,琴是阴气的象征,万物长养的象征,具有谐和阴阳的功用。最后,琴是儒家思想观念的投影,琴挑是士大夫文化的表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丘乐媛 《文化遗产》2015,(1):151-156
本文首先陈述白沙生活中琴事的无尽雅趣;其次,指出琴心本于真情,琴乐的价值依据在天道。第三,白沙认为天道无心,故有"素琴无弦"的琴乐理趣;第四,论述琴心不滞于有、无,体现出白沙"自得之乐"的精神追求;最后,指出呈现至美琴乐的琴外工夫包括"静坐"、"勿忘勿助"。  相似文献   

15.
我在《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无弦琴》一文中,阐明了苏武继承发展了古琴与隐逸有着密切关系的方面,把陶渊明无弦琴的境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想着重阐明苏东坡对古琴与雅俗之乐的看法。琴被儒家视为“圣庙之乐”而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重视。在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文里有一些根据儒教思想视古琴为王化之乐、雅正乐器的代表的视点o。他们严格地把古琴与“郑卫之声”——琵琶、古筝等俗乐区别开来。这种思想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普遍信仰。苏武的诗文里也找得到受欧阳修影响的痕迹:“见见儿女语,思想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此退…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夏,我们在参加江苏省特色民间文化普查中,收集到一组关于扬州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的照片。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档案反映了刘少椿及其好友、家人对古琴的情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刘少椿,名绍,字少椿,号德一,成年后以字行。他是广陵琴派的第十代传人,广陵琴派艺术的集大成者。1901年10月16日他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的一个盐商家庭。自幼读私塾五年,1914年与父南下扬州,随父学生意数年。青年时代的刘少椿热衷于习奏昆笛、箫,其琴缘还是自1928年请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至家中任家庭教师开始。刘少椿的子女随孙绍陶补习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虞山琴派对明清时期以及后世琴界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也剖析了该琴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永刚  单辉 《兰台世界》2016,(1):124-125
梅庵琴派兴起民国,经历代传人设帐授琴,逐渐广布大江南北,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古琴流派。镇江梦溪琴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为梅庵琴派分社,历近30年,成为弘扬镇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0年3月,镇江古琴艺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其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古琴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琴器"之上。在琴制上,是将"道"与"器"完美结合,依易学"观物取象"之理而造,其深意是"君子所以比德",其中包含着五音、五行、五端、五事及至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的关系;良质美材与用工精良是琴材之美的核心,良质美材是取天地之灵气,精工细作使琴成为承载着文人精神的"作品";弦与徽是使琴能够发出动听感人声音的关键,古人通过七弦、徽位与声律关系的"弦象"问题,将古琴琴器之美,上升到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问琴阁丛书五种》,《中国丛书综录》总目将其等同于《问琴阁丛书》。文章通过比较两部丛书的具体内容和版式特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指出在全国性古籍编目中两者应分别立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