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琴 《甘肃教育》2007,(9X):54-54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2.
李梅 《考试周刊》2011,(77):185-185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3.
黄良灿 《中学文科》2009,(15):23-24
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 ,2 1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即思维始于问题 ,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此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鼓励发现问题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 ,它是指发现问题和探求问题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贵在自己能发现问题 ,凡事能想到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就需要教学民主 ,废除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  相似文献   

5.
毕秀梅 《新疆教育》2012,(8):106-106
“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发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培养,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师问生答,学生普遍缺乏提问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敢问"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重培养,为学生搭建"能问"的平台;教会学生掌握"善问"的方法,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人手。问题意识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创建问题意识氛围。学校应该有很好的意识氛围。学校领导要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在学生中倡导多思多问、敢思敢问、善思善问的意识和行为。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思考,勇敢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指出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会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创新精神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问有所  相似文献   

11.
沈开花 《课外阅读》2010,(11):162-163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认为,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培养学习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培养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召玮 《考试周刊》2010,(57):119-119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下面我谈谈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文章以一节几何复习课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实践与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教师首先需有问题意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敢问善问.  相似文献   

14.
"学"贵在"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而要使潜能变成能力关键在于能否进行正确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培养问题意识由不知到知 ,需要问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需要问 ;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 ,亦需要问。问是认识深化的阶梯 ,是创新的前提。通过问 ,才能推进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 ,积极地思考解决…  相似文献   

16.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创新精神 ,应始于问题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笔者的做法与体会。一、创设教学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大胆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 ,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 ,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很关心 ,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多条件 ,提出了很高要求 ,而对“问”则很少要求 ,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不敢问。这主要是由教学中以教…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8.
<正>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意识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要依靠科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教学案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载体,科学创设学习情境,合理设计思考问题,促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可为学生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激发和引导学生 ,使学生敢问、愿问、会问、善问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学习和研究都是以问题的探究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也就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敢问、善问、勤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