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康德的先验时间观是一种主观时间观,是对以往的主观和客观时间观的扬弃。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主观的、感性的、直观的、内感官的纯粹形式,具有独立于经验的先验性和普遍适用于感性经验的客观性,是"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的统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时间观是在康德的先验论时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康德的先验论时间观,就不能把握现代西方哲学关于时间研究的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劳拉的原型》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部未竟之作中,纳博科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实验创新,其文本结构、人物设定等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折射出来的这些不确定性,与纳博科夫独特的"真实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纳博科夫通过小说中相互交错、多层嵌套的复杂文本结构,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非现实的"真实观"。对纳博科夫"真实观"的正确解读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知音》篇提出了"六观说",这是《文心雕龙》中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其真正的内涵对当今文学的批评与鉴赏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六观说"指的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根据《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宗旨,从全局出发,"六观说"的内涵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4.
艺术真实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西方以“摹仿说”为主,后来的“镜子说”,“复制说”等都是“摹仿说”的延伸与发展,中国以“言志”为发端,以后的“情志说”,“传神说”,“写意说”都沿着“言志”的方向演化,这两种真实观通过中西方方文艺中的“再现”和“表现”反映出来,随着中西方文艺中的“再现”与“表现”的演化与发展,这两种真实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提及教育家的时间观,我们也许会想到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到朱熹说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古代教育家的这些名言曾经激励过他们自己,也激励过世世代代勤奋的学子。不过细加推敲可以发现,这些乃是所有人都应具备的时间观,并非教育家所特有的时间观。教育家心系儿童,其时间观应与学生成长紧密相连。当代以倡导"合作的教育学"著名的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极力让孩子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他不给孩子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们的教育理念正在率先悄然发生变化。笔者罗列以下三组概念,作些比较分析,试图以此来反映当下教育理念正处于渐变之中。第一,关于听课与观课。近段时间以来,教师之间相互说"观课"的比说"听课"的人逐渐多起来了。细细玩味,觉得此中有深意。听课,是"听"某位老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并没有神话学专论,其神话观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神话是用幻想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其实这更接近于"神话历史说",即剥去"幻想"外衣就能见到上古自然和社会本身。然而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幻想"成分,"神话幻想说"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神话观的原意,也不利于揭示人类文明初期神话史中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历史哲学中,"虚构论"是非常时髦的。一方面,"虚构"是对机械真实观的否定,它赋予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却把本真的历史"悬置"起来了,局限于在形式层面来谈虚构,这又让人难以接受。对于真实与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捍卫并且能够捍卫的理论立场应该是,真实是虚构的前提与基础,虚构是真实的升华,虚构与真实一体相依。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家袁枚一生高举"性灵"说,《子不语》是其小说代表作,描写鬼怪异闻,长于叙事,于诙谐犀利中讲述悲欢离合,借狐鬼写世情,集中反映了袁枚"自娱戏编亦真实"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期以来,学界对解构批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对解构批评基本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同时研究也还不够系统化,还没有真正立足当下来展开研究.而若要深刻把握某一批评理论,就需要对其基本价值观念进行深入探讨.解构批评彻底颠覆了反映论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学具有超时空性;阅读总是一种暴力行为,这是由文本的修辞特性所决定的;文学的自由精神集中表现在文学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文学想象、构造世界的能力.对解构批评的评价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针对其主张及其阐释文本的效用来展开.  相似文献   

12.
《艺概.经义概》是刘熙载文艺理论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它五"概"多有互相发明之处。《经义概》内容紧凑精准,理论阐述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其中存在大量可施之一般文章作法的真知灼见,对文题关系、锤炼字句、抑扬顿挫等方面刘熙载都有非常独到的看法,值得我们细细研读,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把文艺看作是一门“心学”,他的所有关于文艺的具体看法都“拱向注射”于这个根本观点.“文为心学”思想包含了他对文艺本质,创作主体,其他创作规律等根本问题的深刻看法,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从“以日喻心”、“物我摩荡”和“诗为天人之合”三个视角可以探得刘熙载的崇心倾向.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批评《我们夫妇之间》而引发的"萧也牧事件",成为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一次较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但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它的定位不够全面。"萧也牧事件"构成了"十七年"文学规范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如何叙述现实的规训。这次事件的影响,在于明确文学对现实的叙述要按照"讲话"方向所设定的工农兵话语秩序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之后,"十七年"的城市文学创作日益纯洁化、叙事简约化,对于都市生活的体验要么回避,要么予以负面批判,城市文学的意识形态化色彩也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中国文论现代化的世纪,其主要标志就是从外国引进了一套新的文论话语,并由此建构了一个新的文学知识谱系。但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虽然被边缘化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还“存活”着。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大约有134个传统文论话语还存活在现代文论与批评之中,其中常用文论话语有56个。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以来所忽视了的文艺学现象。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即“洋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一生极为推崇《红楼梦》.他从文学角度解读《红楼梦》,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毛泽东的文学观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否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衡量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发愤之作,文学创作应让读者看到希望;典型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刻画典型人物可以适当地夸张或忽略某些方面;评价文学作品应一分为二,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评价人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