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其通禅理、擅书画、工诗文,是明末山水画流派"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亦论著颇丰,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受明中叶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老师莫如忠.其中莫如忠与唐宋派的关系密切,使得莫如忠的文学主张与唐宋派一致.因此,董其昌虽然身处晚明,但在对待唐宋派与"后七子"的文学分歧时,始终恪守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董其昌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禅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他的"南北宗论"中,也体现于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及画论对三家思想的融汇中。  相似文献   

4.
晚明"狂禅"的发起者以所谓"狂狷"的姿态推行儒学平民化思想,是当时启蒙思潮的先驱,其长期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苛责,是学术的迷途。今之学者应站在客观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其应有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是晚明时期一代绘画宗师,“松江画派”领袖。他的绘画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主张独创,求真、唯情,求神似重于形似,善酝酿古法,变古为新,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发展方向。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及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因素,文章就其绘画思想、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心学与禅学的交汇作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巨大的"晚明思潮",导致整个社会思维意识的改造以及人文风气的转变,并由此波及文化艺术领域。当时很多文人士大夫都积极参与这场个性解放的思想运动,把佛禅思想转化到他们的文化命题和艺术创作中。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董其昌引禅学入书画,从禅宗角度去理解书画之本质,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对中国书画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的书画创作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呈现一种平淡、简逸、秀润的禅意之美。  相似文献   

7.
正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诗文书画方面的鉴藏大家,对后世书画艺术及鉴藏的发展影响巨大。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此作书写的是北宋大儒周敦颐所著《通书》中的内容:"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要。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动直则公。明则通,  相似文献   

8.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事情,也是中国书法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晚明,传统的书法审美意识逐渐受到了挑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以及转型变革时期文人心态的变化,晚明书法呈现出奇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事情,也是中国书法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晚明,传统的书法审美意识逐渐受到了挑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以及转型变革时期文人心态的变化,晚明书法呈现出奇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黄公望作为文人画发展主线的枢纽人物,这种态势是晚明董其昌为确立其"南北宗论"学说和"文人之画"的需要而形成的。《富春山居图》有诗般的境界与神韵,以隐逸为主题。  相似文献   

11.
董其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在绘画实践上以推重笔墨形式之美而独树一帜,其“古雅娟秀、气韵超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明末及以后的中国绘画朝笔墨形式发展。董其昌一方面将书法艺术之笔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生发出刚柔、苍秀、道媚、生熟、巧拙兼具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古人善作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移位于笔墨,诠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辩证地区别出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董其昌的作品虽不求形似,以意取之,却能以笔墨之趣表现出自然大象之美。  相似文献   

12.
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盛行对金朝文人阶层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而显著的影响。当时在佛学禅法方面造诣颇深的儒者、士大夫们创作了很多表达佛理、蕴含禅机的诗作。它们典型地反映了12至13世纪初中国北方文人把握佛禅哲学的水平。董文甫《秋夜》、卢启臣《和赵元发、刘师鲁葛藤韵》和方山野人《灵岩即事》渗透着浓重的佛禅意识,是文人染佛涉禅诗作的代表性篇什。它们虽旨在宣扬宗教理念,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反映了本时期广义佛教文学的发展水平。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可从特定层面揭示金朝文学与佛禅联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与当时文士名流陶珽、陶珙、陈继儒、董其昌、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同时也是云南地方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个案。在对其生平履历、师承渊源进行梳理辨释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诗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以便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了解。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5.
王学军 《德州学院学报》2012,(3):100-104,106
邢慈静是明末多才多艺的杰出女性,诗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特别是书法堪称一家,博得历代书家的赞誉。其书法渊源来自深厚的家庭启蒙、传统的经典范本、艰辛的人生历练以及佛教影响等方面。其书法特点为高古、遒劲、中和。其历史贡献在于:坚守、弘扬了魏晋书法传统;保护、传承了邢侗书法艺术成果;开创了中国古代妇女新书风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董学文教授是近年来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探讨和争鸣的主要亲历者和参与者。在董学文教授的理论生命与学术追求中,创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派是他始终不渝的努力方向,无论是“艺术生产”、“当代形态”、“文学理论学”的理论开掘,还是一系列的探讨和争鸣,都是围绕着如何构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禅宗文化作为我国文人作家创作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一,对他们总是起着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起舞》就不自觉地潜藏了深厚的禅宗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在怡然的生命旨趣,自主超然的生命旨趣和自由飘然的生命旨趣。禅宗文化内涵使《起舞》显现出了人文终极关怀色彩,具有了超越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李煜不但是五代时期南唐末代皇帝,而且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词人。他以自然流畅的词笔抒发了血泪交织的感情,为词的发展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佛学大盛的时代、笃信佛教的家风、避灾躲祸的需求,使李煜自小就接触了佛教,佛教的悲苦观、色空观对李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多从思想内容的层面上考察佛教与李煜词的关系。其实,佛教对李煜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而且在艺术特点上也有所映射。现从李煜词的直观性、思辨性、譬喻性三个方面论述禅宗美学对李煜词艺术上的影响,以便对李煜词和佛教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佛学思想对苏曼殊的诗歌影响巨大。受“苦”的理论的影响,他写出了许多悲凉凄清的苦情诗;受“菩萨行”观念的影响,他创作出了充满激情的革命诗篇和悲切的爱国诗篇;受“色”“空”思想的影响,他最终冲破情障、勘破红尘;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闲适诗境界澄明虚静,富有禅意。  相似文献   

20.
从佛教中国化的轨迹中展现其内涵演变对“意境”说的影响,而这一进程推动下的禅宗,更是从思维形式中实践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类的审美活动的影响以及推动,从中揭示了佛家之“妙悟”如何抛离宗教的神秘气息,而所倡之境进入美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