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有光先生的"三分法"以及关于大同理想、小康现实的论断,比起"五种社会形态说"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更有利于中国进入世界。在他看来,未来社会一定会走向科学思维、信息化和民权统治,是没有终点的科学和民主。周先生为此提供了新的语境,展示了他对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独特的诠释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与解读,因为忽略日常生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了理解中国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偏差,也导致了历史书写模式的偏差。通过阅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可以提供一种重新解读中国文化及历史发展的视角,即回到中国文化本身,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中国社会特有的内在张力,从而真正把握中国社会与历史研究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正我在1957年暑期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秋季开学后,系里请周有光先生为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从此我就有幸成为周先生的学生。那时周先生50多岁,风华正茂。每两周上一个下午,三节课,站着讲,也不喝水。没有教材,只印发简单的讲课提纲。周先生的课使我对文字改革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时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彼此极少交流。一个学期的课下来,我没有和周先生说过一句话,周先生也不  相似文献   

4.
从1964年第一次接触"周有光"的名字,掐指算来跟"周有光"的缘分已足足有半个世纪了。周先生是淹通古今、博涉中外的大学者,他的著作丰富了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的宝藏,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他的智慧不仅有益于今天的中国,也必将有益于今后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公元前 3世纪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统治制度 ,此后保持了强大而又长期持续的集权体制 ,把各地的多样性、异质性等因素统一起来。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社会与文化的统一性和持续性在世界历史上似乎是很独特的。中国是拥有广大面积和大量人口的庞大国家。在这庞大的国家之内 ,中央和地方之间离心力比较大 ,地方之间存在的异质性、隔离性也不少。所以传统中国社会包括了非常多样的和异质的因素。在传统中国 ,距离感比现代中国更远 ,地域之间的差异也更大。因此 ,中国社会既有政治的集权性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性 (向心力 ) ,又有由于它的庞大而…  相似文献   

6.
傅璇琮与周建国先生合撰了一部《李德裕文集校笺》,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一问世 ,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阅读之后 ,觉得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尤其是书中昭示的学术研究的途径、规范与方法 ,对于目前的古籍整理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一傅璇琮与周建国先生研究李德裕以及牛李党争 ,已经有 2 0年的历史。 2 0世纪 80年代初 ,他们就有重要的论著问世。傅先生有《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 1 984)、《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1 982年第 3期 )、《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研究》(《文史知识》1 983年第 2期 ) ;周先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四个时期仨跨越,三个领域两头真"是对周有光一生的高度概括。周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可概括为"思想先驱、文化启蒙"。文章从敢为人先与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道德情怀与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周有光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华人情结     
她最想吃炸酱面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们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之行,还真的多亏了同胞朋友。我们访问的第一站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那天通过海关后,我们看到团长黄友义的朋友周先生正在向我们招手。太平洋上空10个小时单调、枯燥的飞行所带来的疲劳、倦慵一下子被赶跑了。周先生又约了他的两个朋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与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核心要素,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审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就是要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到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大环境下来进行研究。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双向互动、不可分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其生动展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姚遥 《对外大传播》2013,(6):30-32,1
中国与西方,自然禀赋不同、文化背景有异、历史命运殊途,看似中西互通的词汇与概念,背后其实包含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脉络。要想解释清楚当代中国的问题,必须厘清中西之间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与膜拜,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敬和信赖。在社会发展方面,要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乡土特征表述清楚;在政治传统方面,应对外阐释中国在"大一统"格局之下的竞争、多元与开放;在民族问题方面,要突破西方理论的成规,阐释"和合"与"包容"的中华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应说明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出发点;在身份定位方面,应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准确定位,避免模糊的身份认同引发的一连串误解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书法 ,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并且很多重大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答案。继《唐人书法与文化》之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元军博士的新著《六朝书法与文化》(2 0 0 2年 1 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是这方面的又一尝试之作。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六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书法与士人的生活风尚 ,书法世家与社会文化生态、属吏与书法、寒人之崛起与书法、道教佛教与书法关系等问题 ,还就产生书法形式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作了研究。六朝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  相似文献   

12.
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一个社会的密码。以年鉴学派为主的一批史学家首先将物质文化与社会行为联系起来考察,将日常生活纳入历史范畴,为我们探讨服饰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内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中国历史上通过服饰规则实现的社会控制,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时尚引领的消费革命,以及文化消费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都通过服饰变化这个多棱镜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15.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07年5月,千年古刹扬州大明寺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式亭子:"弘佛亭".弘佛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也颂扬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这座亭子的建造,得从中国鉴真学院的园林景观设计谈起.为了建造一座出色的鉴真学院,扬州大明寺方丈邀请陈从周先生的关门第子、著名景观园林设计家乐峰从事该院的景观设计方案.乐峰深知在大明寺营造鉴真学院,对园林景观的要求非同一般,于是他2006年11月底邀上好友陈大立一起去日本考察园林.……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社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近现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历史教育问题,正因为社会不断发展转型,所以相应的历史教育也随之发展,要想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构建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历史教育理论体系。对于什么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历史教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需要深思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历史教育的传播更加便捷,由此传承多年的社会历史教育格局也将发生改变。要想更好地研究历史教育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历史教育的主体,历史教育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及历史教育构建机制等问题,还要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学者观点等要素进行相关研究。基于此,该文主要就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展开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一由外而内:北大学术传统的融入与传承1959年,周先慎教授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填报了奔赴新疆工作的第一志愿。孰料,命运却给了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一份意外惊喜,他被分配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直至晚年回忆起此事,周先生仍觉得不可思议:"我是服从组织分配才跨进北京大学大门的,没有经过争取,没有经过奋斗,应了一句俗语‘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是机缘是什么"。按照周先生分析,机缘背后的原因或是:这一年北大文科由四年制改为五  相似文献   

19.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也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92年到2012年,本文拟按照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梳理此间中  相似文献   

20.
岭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槟榔的主要流传地,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岭南槟榔文化,然而在清末民初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岭南地区嚼食槟榔的风俗逐渐式微并最终消失。与此相反,位于内陆的湖南湘潭却承接了这一风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自身的发展创造,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槟榔食俗文化。食俗作为一种地方社会风俗在一段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变迁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主要探讨在清末民初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岭南和湘潭槟榔食俗的演变,既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复杂动态过程,也生动展现了一种“异俗”如何通过与“在地”历史文化交互构建而实现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