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比较分析1995-2005年我国汉族青少年女生体质与健康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其体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995、2000以及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对我国城乡7~18岁女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均值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近10年我国城乡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各个年龄组肺活量逐年下降;身体素质指标总体呈先提高后下降趋势.结论:我国城乡女生10年来体质与健康水平并未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不少女生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的身体机能和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指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和缺乏体育活动;乡村还受经济因素而带来的营养、卫生、运动场地设施等条件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测试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宁德范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中较轻体重人数占相当比例,影响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发展,肺活水平较差,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及肌肉耐力呈下降趋势,各项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为此,学校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商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3.
对来自2007--2012年各年度辽宁省高校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申报的基础数据分类测算、汇总,分析辽宁省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等九个方面体质指标的变化特征。研究认为:近六年男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改善对提升体质水平至关重要;总体上大学生的循环机能远远好于呼吸机能;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明显下降,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各体质指标均好于大学生平均水平。为提升辽宁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肥胖学生增多,应引起学校、家长和教育部门的普遍关注,扭转学生体能下降的趋势。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加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等,以提高和改善学生体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阎劲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6):116-117
随机选取藏、汉族学生240名,对他们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藏族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好于汉族男生,而汉族女生则好于藏族女生.建议应加强体育锻炼,按照藏、汉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6,(6):122-124
为了揭示我国西部汉族大学生体质差异动态变化特征,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1985年和2010年两次调研中西部十省的大学生体质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的25年间,西部十省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胸围出现负增长现象,身体机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男大学生力量素质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爆发力素质和女大学生力量身体素质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西省大学生体质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利用1995年与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江西省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均值进行纵横比较并作统计检验.结果:江西省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身体匀称度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值;身体机能平均值呈正向增长;身体素质则出现下降态势,但这两者总体又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江西大学生体质状况表现出发展不均衡、不稳定且呈参差不齐和城乡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国大学生身体机能尤其是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江西大学生的下降速度得到初步遏止,出现了良好的改善势头.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改善与变化,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也相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中得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青少年学生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身体发育匀称有所改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然而在这同时还存在着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明显增多,近视率仍然居高不下,所以要  相似文献   

9.
杨丹丹 《茂名学院学报》2010,20(4):20-23,26
为了解朝鲜族城乡学生体质变化规律和生长发育特点,进而为学生体质改善、学校体育发展、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1985年和2005年两次吉林省朝鲜族学生体质调研检测数据进行了整理比较。结果表明:就身高、体重、胸围三个反应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而言,城乡差异逐渐缩小,但个别年龄段出现突增或突降情况,这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选取了高职院校19~21岁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的测评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9~21岁的男、女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呈增长态势,其中男生的身体形态在营养不良率、超重率、肥胖率的构成比方面不容乐观,近11年来一直处于下滑趋势,而女生的身体形态趋于平稳发展的态势,身体机能水平(肺活量)连续多年来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身体素质(立定跳远、握力)的水平逐年在下滑。据此提出社会和学校要关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5-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黎族学生实际情况,发现黎族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龄学生间差距缩小;不过有些体形指标在多个年龄段低于五年前水平,与本地区同龄汉族学生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且黎族学生体重偏轻状况严重。在当前时期,宜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深入调研,分析制约体质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促进黎族学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动机、心理、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为推动体育产业开发,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建议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使高校体育同体育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反排木鼓舞”的开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项目.把贵州的一些优秀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是值得人们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依据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舞蹈研究很少涉及到其开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实证研究民族体育项目"反排木鼓舞"引入体育教学,结果表明:"反排木鼓舞"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且显著性差异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存在着差距。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处于良好水平,但是体育锻炼的现状不令人满意,这与一部分学生体育意识不强有关,也与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有关。由此提示,在今后的体育教育中,对运动不积极的学生要在体育意识上加以引导,还要加强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广为社会各界关注,学校体育备受质疑.体质健康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也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论域,文章从体质、健康等基本概念入手,讨论其定义,梳理其关系,推论至学校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提出学校体育的基本使命,以及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时值青春发育的狂飙期,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两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规律,对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把青春期具有的兴奋和好奇心理正确地诱导在体育练习上,对个体发展会起到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福建教育学院的福建省儿童职业发展学院教学点的2010级24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大学体育健康体适能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体适能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周的健康体适能教学干预中,实验组同学在心肺适能、肌肉力量适能、柔韧性适能水平得到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变化,并从大学体育教学现实性角度,讨论了健康体适能理念教学产生明显效果的原因,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对比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高级护理专业医疗保健体育教学进行调研分析。结论:医疗保健体育教学与护理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高职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职生掌握医疗保健专业知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对策:提高学生对医疗保健体育价值的认识;把医疗保健体育作为基础课纳入护理专业教学体系;加强医疗保健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学生成长发展必备的素质。体育教师应牢牢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提高课堂授课的层次性,让学生收获更多体育技能与知识。要培养体育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丰富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