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2.
张珂 《新闻通讯》2013,(7):15-17
在电子传播时代,服饰符号高度的视觉特征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指出政治人物在媒介政治时代使用服饰符号进行政治传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服饰符号在政治人物塑造良好政治形象、传达信息和情感、表征特殊政治理念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塑造历来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和重视的共同课题.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来实现的.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通过实验发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总量中,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占35%,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则高达65%,而仅仅以面部表情就可以传达其中55%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宫慧娟 《青年记者》2009,(14):52-53
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符号的传播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驰 《视听界》2013,(2):76-78
政府形象凭借一定的符号和媒介手段传播作用于公众,公众通过有效地解读符号接受形象信息,政府媒介形象塑造一直被视为政府部门调整外部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和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视觉化传播时代,媒介以数字技术、交互式传输为标志,具有虚拟性、消费性、大众性、复制性等特征,改变了单一单向的平面化传播形态,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表意手段也随之发生改变,意味着政府部门调整外部社会关系的传播格局和舆论机制将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春节节日视觉符号的考察来探讨文化角度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梳理了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传统国家形象;又进一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春节视觉符号的新增内容——如春节影视传播、春节旅游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邮票传播等,指出当前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并存、矛盾和谐、主体意识增强的变化中形象状态;并依托新世纪国家形象,探讨了节日文化角度国家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符号的传播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媒介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正确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媒介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媒介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各城市在国际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际对中国的认知。英美媒体凭借其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经验、较高的媒介使用率以及英语语言优势,在他国媒介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报刊关于桂林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反映桂林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的媒介形象,并针对旅游城市媒介形象的构建与国际传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0.
肖玉清 《青年记者》2016,(26):49-5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媒介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图像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媒介的视觉转向对报纸来讲,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的大力提倡,在形式上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比如报纸的彩版印刷、形态各异的导读、大量的视觉专版、各种信息图表、刺激眼球的新闻标题.可视化和视觉理解已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维度,信息图这一高度视觉化的方式成为现代媒介重要的信息呈现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差异成为国际社会各种冲突背后的深刻动因.各国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包括国家形象在内的文化传播力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从而寻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普遍认同. 一、传播效应:国家形象传播产生的动因 以国家作为传播单位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主体,在与其他国家的博弈中通过本国或国外的媒介信息传播系统,将能够代表本国形象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形态传播至传播客体,并期望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传播主体所希望传播到达的符号系统和实际到达的符号印象间存在一个传播差,也就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基于认知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性.造成这个传播差的原因众多,也成为各种不同国家形象存在差异的溯源.  相似文献   

12.
政治人物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公共形象是民主社会重要的符号语言.本文从界定政治人物公共形象的内涵入手,对十八大后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媒介符号传播特征进行解读,并结合国外相关案例进行比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政治人物公共形象塑造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视觉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基本属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的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共鸣。视觉符号鲜明的直观性和印象暗示性有助于跨越语言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塑造自我及国家形象。在现代媒体的全方位关注下,政治人物的视觉符号易成为坊间热议话题,对其形象的塑造与传达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主席习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国秉持何种国家理念及其在这种国家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实践.从政治学理论上讲,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经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对峙紧张和良性互动三个大的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理念,应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合理分野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国家的事情"的观念;有助于发掘市民社会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真实而良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15.
视觉符号是指带有一定形象特征的符号,不包括文字符号(汉字也除外)。视觉传播至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思考:形象自然地被摹仿(绘制)的阶段;图像作为符号的阶段;经由传播技术成像、刻录的阶段。 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区分,探讨了技术元素控制下视觉符号给人们提供的解读条件和经验。他强调技术对于视觉符号的支配性,即在技术介入后,视觉符号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建构非真实的形象世界。从这个思考引出了关于技术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作用;人的延伸部分是技术部分还是自然部分,延伸后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等议题。 文章认为视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符号的图像化,它形成了视觉化观看的模式,这种模式重新建构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商业性的公共活动形象,特别是象世博会这样的国际大型公共活动的视觉形象识别CIMIVIBI系统,越来越受到举办国的重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标志与吉祥物集中传达了活动的主题信息,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工程。因此,无论是从设计元素的提炼MI选择,还是到视觉符号的传播渠道,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个活动的CI视觉形象系统。  相似文献   

17.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和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代言人.本文通过对白宫网的研究,试图分析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塑造“总统”这个国家形象符号,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符号意义、表达国家形象?研究认为白宫网对奥巴马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从“表现个人化”到“去除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统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意义得以表达.本文还将领导人形象塑造放在媒介化政治的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被重新赋权,新闻和娱乐的边界日渐模糊,这对政府通过媒体传播政治信息提出了挑战.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包括为新型受众构建参与表达和分享信息的复合型平台,提供强调领导人履行政治义务的信息和施政方针对国家实力提升产生实际效果的信息,而非个人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吴佳  张懿 《东南传播》2011,(9):119-121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图像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进入一个不折不扣的视觉文化传播时代,视觉在人类认知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人类认知规律追溯,视觉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合理利用视觉符号对民族、国家形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追溯历史,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中说,"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的Asthetische 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1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产品来丰富、充实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境界。而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中,形形色色的视觉媒介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视觉媒介是指通过图形、文字等符号进行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视觉媒介传播人才作为视觉符号的生产者,应当结合对美的规律的认识程度,来塑造以及传播美的产品与理念。鉴于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美学的含义、功能及对视觉媒介传播及其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解,从二者间的关系、作用这两个角度来探讨美育对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