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信息从大众传播转向个性化精准传播。电子阅读用户的需求细分成为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有效性、推动电子阅读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各有不同,表现在媒介期待、媒介接触和需求满足方面也各有差异。这些细分需求为电子读物的生产、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传锋 《传媒》2022,(10):99-100
<正>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变迁,信息传播的方式持续发生着变化。社交媒体正以燎原之势改变着传统信息传播的手段,逐渐形成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生产模式。即用户作为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主体,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作为主动参与者能够发起并参与信息传播,并与其他用户产生信息交互。社交媒体上的口语传播正编织成以用户为结点的开放式传播网络,形成新的社交形态。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依托,  相似文献   

3.
陈然 《传媒》2019,(6):47-49
技术的进步不断革新着现有的媒介生态,并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时间+流动空间+场景”正在组建新的传播时空。在用户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信息消费与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据《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短视频行业用户突破5亿人,休闲放松、获取资讯是用户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4.
申思达  孟媛 《今传媒》2016,(9):74-75
新媒体时代,谁掌握人性谁就能占有市场。用户的娱乐需求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关系重构的过程。在微信红包的使用中用户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后的心理满足体现出新媒体与用户的使用满足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针对用户的需求心理和满足心理来分析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对用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玉峰 《青年记者》2016,(18):63-64
近几年来,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如日中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大卫视有200档左右的综艺节目.各地方台播出的综艺娱乐节目中,湖南、安徽、上海、北京等地卫视的栏目个性突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相比之下,山西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知名度就低多了.但以《老梁故事汇》为代表的脱口秀类节目、以《歌从黄河来》为代表的歌唱选秀类节目、以《走进大戏台》为代表的戏曲栏目,及有着各种搞笑小品的《大腕喜乐汇》等山西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张敏 《东南传播》2015,(8):96-97
微博的出现对于当今时代来说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和挑战。作为新兴媒介,微博满足了大众传播讯息、获取讯息、表达自我和获取娱乐的使用需求,但微博也存在着大量虚假讯息等缺点。本文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从微博满足受众需求、受众需求的局限性、受众需求的策略三个方面对当前微博热现象进行了探究,指出微博科学发展的策略与健康传播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伴随媒介技术进化与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移动媒介盛行,信息传播、社交、消费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微时代,人们对微媒介生存方式也产生着深度依赖,移动微生活契合着当下人们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零散闲暇需求,即时的碎片化传播时刻将个体置于信息网络节点,使其可以随时发布信息或进行评论,并便捷满足各种诉求。"微评论"有着微式传播、移动多元、多向互动等特性,当下,影视热播剧极易引发微媒介热点话题,造成移动媒介终端的"刷屏"现象,而影视剧中的争议话题也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力,在微媒介空间形成二次传播与评论,甚至N次传播与评论。在当代媒介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影视剧难免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微时代"的影视传播信息环境中,影视剧与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思考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以及微媒介议题中的影视剧"阶层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讲究快、准、狠。快,是指理解成本降低,用户能够快速理解内容本质;准,是指新闻报道与解读的程度直击用户的需求点;狠,是指后续的新闻追踪专题报道更透彻,能激发用户的深层次阅读欲望。传媒业界曾流传过"媒介为王"、"渠道为王"、"匹配为王"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更迭的产品和技术的背后,亘古不变的仍是支撑着新闻产出与供给的内容质量。"内容为王"并不会消失,随着时代的变化,众多媒体也在不断尝试改造新闻生产方式,不断地挖掘内容中新的信息、知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的媒介环境的到来为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传播受众和媒介使用者的考生在新媒体时代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媒介需求也在改变,洞察考生需求,更精准、全面、具吸引力地为其提供高校信息成为招生宣传的新要求。本调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旨在了解考生志愿填报过程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情况,推进高校招生工作媒体运用体系建设,更有建设性地为招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不断应运而生的信息新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的变革,而媒体从业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媒介认知水平、人文素养以及媒介传播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意文化需求,创造性的发展我国的传媒文化事业。本期"传媒大讲坛"栏目从媒介素养以及文化理想与艺术诉求展开探讨。首先特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周荣庭教授等撰文《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从业人员的素养研究》,该文是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项目阶段性成果,论证慎密,深刻阐述了科技记者素养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发展,不仅重塑着媒介生态,也重塑着人们的媒介行为。电子时代的用户具有游牧民的敏锐性,形成了电子空间的知觉特征。本文通过对喜马拉雅FM等有声阅读平台的研究,认为移动音频平台所体现的用户在电子空间的知觉具有四大特征:需求多元化,强调对身体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根据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所做的功能调试;用户圈层化,形成了从内容使用者到内容创作者、从地缘社区到趣缘情感形成的圈层化发展;知觉场景化,用户基于不同的目的需求和方式需求形成了不同场景的知觉方式,同时与线下的场景有着共通性;认知图示交互化,在人与平台、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形成多种交互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满足之余,对自身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这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媒介形式之一,在关注(消费者》信息接收议程设置等方面,大有作为,与此同时,电视媒介特有的图像介质,以其生动、鲜活的形象,在吸引观众有自身的优势。旨在"打造高质量生活"的《每周质量报道》成立伊始就密切关注食品安全这一重大话题,曾经影响了我们的"舌尖"、激发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甚至可以左右相关企业的生死,几经波折,《每周质量报道》王者归来,其作品获得了2014年的中国新闻奖,再一次引起了业界、学界的关注。作为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其发展路径尤为值得研究,因此,本文将全面回顾《每周质量报道》的发展历史,梳理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手段、相关技巧,并进一步对其发展路径进行剖析,以其为我国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旧媒体争夺的诸领域中,体育内容因其具有庞大的受众群而成为媒体寻求创新和突破,以赢得受众的领域。研究大数据时代体育直播节目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理清目前网络体育直播节目的发展特点和前景,也能够为其他网络视频节目提供借鉴。前数据时代:"弱关系"占主导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对用户资源的深度分析和利用有限,用户之间、媒体和用户之间呈现出一种"弱关系"特征。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提出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强弱。1以互联网为媒介,大量的信息得以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2012,(9):45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吴清雄在2012年第8期《新闻战线》刊文,认为传统媒体采编人员面临着从思维到技能的全面转型。当前,"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意识"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对多"的全媒体时代的"用户中心意识"。首先,要有"一切为了用户,一切依靠用户"的观念。全媒体记者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时刻不忘报道效果的反馈、总结、再报道,以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刘鸿 《新闻导刊》2008,(2):32-33
媒介品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媒介产品、媒介品牌的个性、媒介品牌的稳定性。新闻图片在视觉消费时代的驱使下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势头,媒介管理者和媒介工作者也应顺着这个势头把新闻图片这个重要环节做大做强,把新闻图片作为打造媒介品牌的一个支点。在国内,北京的《竞报》、上海的《东方早报》以新闻图片作为媒介的品牌战略起点取得成功,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可以成为媒介发展和生存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而受众的需求大致分为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四种。本文通过当下比较受欢迎的《爸爸去哪儿》、《非诚勿扰》、《非你莫属》等真人秀节目,从节目和受众两个角度来双向分析这些节目是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赵飞 《传媒》2014,(18)
正随着4G LTE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公共网络的覆盖,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接入信息网络重要的个人平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以日益丰富的科技手段重塑着人际交往方式,颠覆了信息消费模式,培养了用户新的媒介接触习惯。移动APP是搭载在智能移动平台上兼容各类应用系统的功能软件,是用户获取定制性内容的便利端口,是实现云端数据库资源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匹配。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信息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