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互联网上,女性图片铺天盖地,网络的特性使其成为传播女性内容的主要媒体.从媒体报道来看,对女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娱乐新闻.娱乐新闻中,媒体把女性过多地塑造成物质化、欲望化的形象.在男权社会里,网络媒体成为满足男性对女性的偷窥欲和消遣心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娱乐新闻的女性报道进行抽样分析,探析媒体对女性片面性报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季兴帅 《今传媒》2012,(2):92-93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媒体关于对城管执法发生的冲突性新闻报道增加。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网络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污名化再现,网络媒体对城管进行负面报道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城管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媒体关于对城管执法发生的冲突性新闻报道增加。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网络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污名化再现,网络媒体对城管进行负面报道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城管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4.
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女性在媒体上被展现为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媒体是怎样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塑造的,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以及促进媒介多元呈现女性形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13,(4):105-107
随着我国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社会对她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大众传媒报道视域。由于她们兼具"女性"和"大学生"双重角色,也使女大学生们比一般的社会群体更具新闻价值而成为媒体热衷的报道对象。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当前有些媒体特别是一部分网络媒体和都市报,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偏差性报道,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不合拍,还可能营造出不利于她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大众传媒对女大学生群体应该给予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建构健康、公正的女大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6.
刘萱  张静璐 《采.写.编》2021,(11):107-108
《中国青年报》在国学版块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古代女性人物,并以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模式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解读.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对于古代女性人物的内容报道,总结出其建构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分析《中国青年报》在建构古代女性形象时呈现出的特点,以期为其他媒体在报道相关内容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佳 《新闻世界》2010,(11):188-189
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然而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进行的妖魔化报道,造成了西方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偏见。本文从我国的国家现状出发,以网络媒体为契机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塑造国家形象的道路,探讨网络媒体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被较为严重地扭曲,这种扭曲既有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降低原因,同时也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成见有较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而社会所存在的性别成见也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赵巍 《今传媒》2011,(7):41-42
提到女博士,很多人都会想到"第三类人"、"灭绝师太"等妖魔化的称呼,媒体对女博士婚恋问题的集中报道也导致受众对女博士的认识出现误区。事实上,新时期的女博士早已摆脱了过去那种酸腐形象,但是作为舆论领导者的媒体并没有将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尽快树立起来,使女博士依然承受着这种不公平的舆论现实压力。本文通过对女博士媒介形象的分析,指出媒介对女博士的报道误区,并呼吁媒介对女博士的形象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媒体在社会新闻中涉女性报道为何多呈现出暴力实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体采用怎样的报道策略以勾连起女性与"暴力"因素的联系?本文选取了139篇《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为研究样本,采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闻事实,重点突出和"暴力"相关的新闻议题,影响受众认知;并且多选择形容词及描述性语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及归因评估.  相似文献   

13.
王慧  吴樾 《新闻世界》2011,(8):222-224
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网络舆论,对区域形象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对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一个时期有关安徽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以认清现今的主流网络媒体所折射出的安徽形象,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安徽形象的建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国外媒体对世博会报道不断,传达了他们对于世博会的看法和见解,也是西方国家民众了解上海世博的重要信息渠道。本文就世博会开幕前后西方主流网络媒体对世博会的报道进行收集与整理,展示上海世博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构建,并尝试探讨其中的一些缘由。  相似文献   

15.
周时 《视听界》2014,(2):108-109
在体育赛事密集化、报道手段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方面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虽然传统电视媒体依然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但网络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占据主动,更受年轻群体喜爱。探讨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方面的优劣十分必要,有助于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找出自己在体育赛事报道上的定位,并利用合作来弥补各自所短。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8):33-36
本文选取了近5年来大众媒体上的幼师形象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大众媒体中的幼师形象负面居多。不同的媒体对幼师的报道态度有着显著差别,综合性网络媒体是幼师形象的主要塑造者。本文对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浪网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中,对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报道,并与国家教育部2007年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女大学生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网络媒体中存在着对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大量的负面报道,涉及性、犯罪、自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国家机构和主流媒体呈现的女大学生形象有很大的偏差,使这个群体形象被"异化".  相似文献   

19.
李雨坤 《今传媒》2020,28(5):68-69
近年来,由于医疗供需不平衡、医药价格较高等现状,使诸多患者将不满泄愤于医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良好的医生媒介形象对于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当今时代,网络媒体日益成为公众了解社会的"窗口"。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是强大的形象塑造者,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医生群体的认知。鉴于此,本文主要探析主流媒体在医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协助主流媒体恰当报道医患新闻,并为其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