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学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其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曾多次改头换面,导致修辞学的体系未能完全。总结其中缘由可分为修辞学的自我遮蔽和传播学对修辞学的遮蔽,即“双重遮蔽”。内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修辞学撒播到其他学科中,走向跨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究其与修辞学的融合,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产生了可期的交叉成果。修辞学的未来须冲破自身壁垒,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肯尼斯·伯克的修辞学理论给予更多重视,观照新修辞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继续往跨学科融合的多元化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溯了新亚里士多德学派修辞学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传播学形成和学派分流的影响。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创立基于经典修辞学理论的信息分析方法并讲授传播实用艺术的公共演讲和辩论等课程。由于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局限性,以演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学者发现了其他学科所倡导的有价值的新修辞学和传播学理论。他们在吸纳这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丰富了修辞学,推动了传播学学派的形成和分流。  相似文献   

3.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演进和发展,中国修辞学研究经过上世纪后20年的过渡,在新世纪明显呈现出与传播学融合的趋势,甚至可以称之为"媒介转向",并已形成媒介学与修辞学相交叉的媒介修辞学的学科雏形。囿于知识系统、教育体制及专业区隔的规约,媒介修辞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缺憾和问题。在全球修辞学语境下,中国媒介修辞学将在专业化、综合性研究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理论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汪金汉 《现代传播》2023,(2):110-119
视觉论证的核心命题是考查视觉图像的论证语言以及论证策略。作为视觉论证研究的三大传统路径——非形式逻辑、语用辩证逻辑以及修辞学路径——为视觉论证的传播学路径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视觉论证的传播学路径,不仅注重视觉信息的发掘,更关注论证的过程,强调论证主体、论证材料以及论证语境之间的互动。微观层面上的策略问题与语法问题以及宏观层面上的效果、语境等问题构成了传播学视角下视觉论证的核心问题域。在具体的多模态文本实践以及话语建构中,图像、文字以及声音等元素共同构成了话语内部的论证逻辑,论证主体、语境以及受众直接影响话语的论证效果。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的受众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 《新闻窗》2007,(1):105-106
大众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主要是研究受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规律,研究受众与传播媒介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受众研究一般是通过专业机构对受众的结构、状况,以及收听率、收视率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受众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程已成为了新环境下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从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环境、受众等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凤凰微课程传播效果的因素,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辑文章集中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与批判指向。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学科危机、理论困境、反思批判。从传播学本身来说,尽管传播学理论融符号学、控制论、现象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和修辞学等于一炉,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著作也称得上是洋洋大观,从  相似文献   

10.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受众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引入我国,作为传播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受众研究也开始在我国兴起.从此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环境中成长,至今已经近30年,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不少.  相似文献   

11.
受众研究一直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研究部分,很多理论家将其归纳出不同的受众研究传统。本文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角度,探究热剧通过新传播媒介"火"起来的特征,发现受众呈现主动性、选择性和交互性,媒介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等规律,在新媒体时代较明显地出现。  相似文献   

12.
林梅 《新闻知识》2012,(5):14-16
俄罗斯自上个世纪末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大众传媒从形式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媒话语作为媒体影响和说服受众的主要手段成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俄罗斯学者运用修辞学理论对传媒话语的建构和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主要存在的话语道德、"极端受众中心论"等问题,并呼吁通过传媒话语恢复和建构受众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媒体的社会功能。对俄罗斯传媒话语修辞批评的分析和总结对我国的大众传媒研究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燕南 《现代传播》2006,(1):137-139
《受众分析》是全面、系统地探讨受众问题的一本力作。作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是世界著名传播学者、“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荣誉退休教授,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大学任客座教授。麦奎尔的名字对我国传播学界来说并不陌生,20年前,他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文版的发行,曾经为刚刚起步迈向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架起了一座快捷地通向传播学庞大理论体系的桥梁。麦奎尔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涉猎广泛,著述颇丰。他擅长从历史的纵深处找寻研究的起…  相似文献   

14.
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自从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播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6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开始把主要目光集中到受众研究上来,先后提出了“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15.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在由传媒、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是一切问题的交叉点。正缘于此,受众研究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国内主要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  相似文献   

16.
“网络移民”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特征、内容要素、受众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网络移民现象对新媒体行业、受众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受众行为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国传播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传播历史极为悠久、传播实践丰富多彩 ,但是作为现代学科的传播学却是在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从国外引进借鉴过来的。在这短短不足二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传播学的普及、教育与研究工作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一道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学中的一些科学概念 ,如传播媒介、大众传媒等 ,已广泛普及 ,不仅为专业工作者和党政重要文件所经常使用 ,而且已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传播学中的一些科学观念和方法 ,如关于受众本位、受众第一的观念和关于受众调查、内容分析等定量分析的方法 ,已经为我国的电视、报纸和广播等新闻…  相似文献   

18.
受众研究30年回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受众研究,特别是广电媒体的受众研究,在改革开放中前行,研究成果与媒体运用成效彰显。30年受众研究,前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对读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后续传播学受众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从学界到业界,从学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新的理论层面。思想解放引领了新闻改革,新闻改革提供了受众研究契机,受众研究为新闻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不断支撑传媒的进步和发展。回眸30年受众研究轨迹,可获得诸多有利于广电发展的领悟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徐来  蔡凤娟 《出版科学》2009,17(6):64-67
借用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分层方法,将以图书为媒介的受众划分为阅读趋零型、目标明确型和营销导向型,分别分析三种类型受众的特征,初步探讨图书出版针对三种类型受众的可行发展途径。研究表明:培养阅读趋零型受众的阅读习惯(兴趣)、保证目标明确型受众的图书资讯和购买渠道需求的双满足、综合运用好威信效应、晕轮效应和从众心理以引导营销导向型受众的图书购买决策,是建立在受众分层基础上的图书出版的可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范敏 《新闻与写作》2004,(11):24-25,35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接触条件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40至70年代的美国,一些传播学者通过对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印刷媒介读者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分析,认为受众接触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