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量化-质化两种方法的争论影响深远,争执起源于不同学术传统对科学的界定.国内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关注到了这场持久的争论,但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分裂和对立.近年来量化研究方法在传播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实际上学界对量化-质化方法的认识还有待于加强.本文认为研究者在实施传播学研究而选择具体研究方法之时,需要就...  相似文献   

2.
章平  池见星 《新闻大学》2007,(2):123-129
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两本专业期刊的内容分析,对10年来我国传媒经济研究做整体上的梳理。研究发现,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构成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主体人员,而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者则普遍缺席。传媒经济研究具有突出的应用导向和实践特点,媒介组织经营与管理议题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遗憾的是,传媒经济研究很少获得社会资助。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研究者大多是独自作战,合作研究自2003年起呈急剧增长态势。报纸媒介仍是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李彪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构造——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学术期刊的考察》(载于《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一期)一文中.在研究考察了我国学术研究方法.并与美国同期的研究方法作了横向对比后认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方法存在三点不足.其一.我国大量的论文以定性研究尤其以思辩论证法为主,少有定量研究方法:其二,量化研究方法层次较低,一般采用描述统计,  相似文献   

4.
刘敏 《新闻前哨》2010,(4):23-26
2009年的新闻实务研究,一方面.延续和深化了2008年的某些研究热点,如党报改革与创新、深度报道、经济报道等,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新的研究关注点如报网融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典报道、民生新闻走过10年、公民新闻的发展、60年中国报业改革和新闻报道等。在研究方法上,有研究者从史学角度研究分析以预见未来,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进行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5.
2010年,我国研究者对新闻伦理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有学者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了颇具价值的研究。但总体研究情况比较平淡,有深度、多向度的研究还不多,研究同质化现象较突出。以下从原理研究、媒介自由与社会责任研究、报道尺度与报道规范研究等方面对2010年我国新闻伦理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积极探索多样传播方式,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信息与文化沟通,新闻传播研究者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讨,这两方面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新闻传播战略的整体把握。本文从建构传播战略、探讨传播策略、摸索传播方式、审视传播行为四个方面系统梳理目前有关"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并据此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语言模型受到新闻学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者在感慨大语言模型强大功能的同时,对于如何研究大语言模型缺乏思路。本文从传播者、内容生产、分发、受众、传播效果五个维度出发,梳理大语言模型在新闻学领域最为突出的研究问题,并指出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基于此在每个维度下分别介绍了相关理论和测量方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大语言模型对新闻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甘惜分教授出版了我国首部新闻理论著作,自此之后,有关新闻理论的研究成果相继涌出。从目前来看,新闻无学论的影响力逐渐衰退,但是新闻有学无用的观点依旧有一定的市场,这两种观点的变化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研究者多么努力,新闻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尴尬,从深层叙事结构视角看新闻理论的转向,有利于为新闻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研究文本分门别类的量化统计和内容分析,以呈现新闻史学的历史和现状,探寻新闻史研究的特点和不足,探讨新闻史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王振铎和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夫 《编辑之友》1998,(5):50-54
对于关心编辑学研究的人们来说,“王振铎”是个相当熟眼的名字。与有些研究者不同,王振铎不以频频发表理论文章占据读者记忆。到目前为止,他所发表的编辑学论文不过12篇,但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一直在牵动着编辑学的深入探讨。1990年8月26日,美国的《克里佛兰旗帜报》报道“中国人研究编辑学”新闻.其中就提到王振铎主编的《编辑学通论》和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如今,我国编辑学研究者把他的理论称作有代表性的学派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雨  李韧 《今传媒》2016,(2):71-76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了1978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20日之间的科技新闻研究文献,获得121篇研究样本.研究发现,过去37年的科技新闻研究主要集中在业务、理论、人才培养和报纸期刊等四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说,重科技新闻采访,轻科技新闻写作,科技新闻摄影未被重视;科技新闻理论研究存在重理念轻效果的问题.此外,受众研究缺失,科技新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薄弱.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多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的运用较少.跨学科和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展开的研究严重不足,研究分支领域和研究成果有待丰富.  相似文献   

12.
刘洪涛 《新闻世界》2010,(7):150-152
"公共新闻"在美国从兴起到没落,前后不过十年左右。在"公共新闻"研究进入国内十年之际,本文通过对十年中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公共新闻"研究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公共新闻"研究在中国大陆已经泡沫化,正在走向衰落。这既有"公共新闻"本身的问题,也有领袖型研究者稀少和实践探索乏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杰 《新闻爱好者》2008,(12):188-189
总体上来看,2007~2008年的新闻实务研究,延续了前两年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新闻策划、党报改革等。同时,由于新闻实务研究与新闻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而2007~2008年又是新闻实践的“多事之秋”,研究者往往立足于新闻实践中的某个环节、某篇报道,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结合新闻理论进行解剖和分析,寻找问题原因,探讨解决办法。新闻实务研究先天所具有的贴近实际、目标明确、导向作用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在近两年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刘琼 《今传媒》2010,18(9):92-93
对国内四种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网络传播效果论文的内容分析发现:研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整体水平较高,但研究的合作度、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偏重于对已有理论的运用和测试,追踪热点及时而理论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网络传播效果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5.
杨海洋 《新闻世界》2013,(10):284-286
本文试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找出学者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规律与不足,从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做一次综述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6.
国外对于传媒与政治信任的关系有不少重要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传媒是否对公众的政治信任有负面影响上,不少学者持"媒体抑郁论"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不断被检验,研究者发现不同传媒变量对不同层次政治信任的影响各不相同。国内在传媒与政治信任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考虑综合运用质化、量化的研究方法、关注新媒体与政治信任之关系,以及探讨中国传媒与政治信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者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新闻理论研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论观念面对新闻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从宏观层面上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的研究逻辑,对传播学研究形成了新的冲击,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样本数量的宏阔和数据挖掘深度上的双重要求。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数据新闻、舆情监测和学术研究等领域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语料库这种结构化的文本数据来开展的量化研究,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都属新鲜待开发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寻求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新闻的定义。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研究中,为新闻研究者理解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巴赫金曾认为对话是人类进行交往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传播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取2002年以来国内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民生新闻的涵义、特征、背景、前景、问题及解决办法,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及和谐社会的关系,民生新闻的品牌经营等等。分析发现:研究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而定量研究与传播效果方面的关注较少;内容上,多为定义界定、特征归纳、背景分析、问题批评以及前景展望等,缺少学理层面深层次的探究;研究取向上,较少将民生新闻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考量,更鲜有将视角拓展至国外同类电视新闻领域者。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民生新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