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3年8月 ,郑州报业掀起了又一轮改版狂潮 ,《大河报》借创刊8周年之机进行了大规模改版 ,其中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对专刊的调整 ,其最大特点是对原来内容上有联系而形式上相割裂的版面进行了整合 ,形成了《现代教育》、《女人扮靓》、《女人当家》、《轻松周末》等几大板块 ,而《大河楼市》、《一周电视》的单独成叠使板块构成上更为清晰。几乎与此同时 ,同城的《郑州晚报》也对专刊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压缩了影响报纸整体形象的部分经营性专刊。报纸经营性专刊的大变脸 ,一方面显示了专刊在报纸整体定位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  相似文献   

2.
从“周刊”的视角看,福建有《闽北日报》的《武夷周刊》,《闽西日报》的《生活专刊》,《闽南日报》的《周末》和《闽东日报》的《星期刊》等。新时期最能反映报纸变化的是周刊,即每周一期的专刊副刊。它与每天滚动的新闻版面形成报纸的两翼,以其雅俗共赏的品质,加大了新闻纸的阅读密度,拓宽了辐射面,使区别于网络的纸质媒体有了新的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3.
从2007年,河南省《平顶山晚报》推出《鹰城周刊》,晚报的周刊从当初的一周一期8个版,发展到今日的一周五期每期8个版,分别是健康视界——医疗·健康专刊、财经纵横——金融·旅游专刊、车行天下——汽车专刊·教育博览——教育·楼市·家装专刊、品质生活——鉴宝·美容·情感专刊。  相似文献   

4.
不少城市党报扩版后,都开辟了群众生活专刊。《保定日报》由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后,也在周一、周三、周五的后四版分别开办了《社会生活周刊》、《经济生活周刊》、《文化生活周刊》。如何使群众生活专刊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增强城市党报的贴  相似文献   

5.
地市报专刊要突出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波 《青年记者》2007,(3):107-107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报业发展形态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地市级党报为强化市场竞争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占领市场,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专刊,这些专刊如雨后春笋,在报业大家庭中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以《聊城日报》为例,早在1998年,我们就推出了全省党报系统的第一张教育专刊,后来陆续推出了《北方晨刊》、《财经周刊》、《农村周刊》、《新生活周刊》。这几张专刊尽管创办时间不长,但在报纸质量和广告收入方面齐头并进,尤其是广告收入,已占了报社的半壁江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13,(18):54
《今周刊》与圆方创意、运动笔记共同合作,推出全台湾第一本跑步专刊。《今周刊》营销部总监陈智煜表示,这次新推出的跑步专刊卖到缺货,有网友与读者纷纷询问,销售量比原本预期的还要好。陈智煜表示,我们发现,从今年年初以来的各个路跑活动报名人数踊跃,有时候甚至还需再度开放报名名额,加上《今周刊》以往在专刊方面跨足了各项不同的领域,销售量也都不错,因  相似文献   

7.
19世纪30年代中期,报纸杂志化风行一时,各报几乎都办有多种专刊,大多是每周一期的周刊,有实力的报纸常常每周轮流出7个专刊,我国报纸专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负有盛名的《申报》前后创办20种左右。几乎每年都开辟新的专刊,如《汽车增刊》、《教育与人生》、《本埠增刊》、《经济专刊》、  相似文献   

8.
报纸专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以《经济日报》为例,过去只有“理论周刊”、“今日视点”、“汽车天地周刊”、“信息时空周刊”、“证券周刊”、“财金报道”等,持之以恒的也不过10种左右。2002年一下推出“中国人居”、“中华儒商”、“品质平台周刊”、“环球财富”、“县域经济周刊”、“开发导报”、“城市纵横”、“企业发展专刊”等,超过了以往所开办的总量,使报纸显得更有特色。专刊现象,可以说源于周末版,发展于报纸的扩版,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报纸专刊———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回顾一下过去…  相似文献   

9.
张佼 《新闻前哨》2004,(5):41-43
近年,市场经济引起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健康类专刊的竞争尤为明显。据《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报社开展的读者问卷调查,健康类专刊一直是各报最受欢迎的专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也看准了这个读者市场,于2003年11月创刊了《生命周刊》,以其雄厚的海外记者兵团的优势投入健康科普宣传,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多元化、高容量获取信息的需求,近年来,各报的专刊、专版发展势头很猛。专刊、专版与综合性新闻版相比,具有出版时间、版位相对固定,内容在某一个单方面相对集中、并可独立成章等特点。以《济南日报》近期开辟的专刊为例,有“周未专刊”“文化周刊”“生活周刊”“电脑特刊”“经济周刊”“服务导刊”等,分别为每周一期,每期各自出四个大版,自成体系,给人以报中报之感。这些刊(版)做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关键取决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报纸在着力抓好独家新闻、头条新闻的同时,也兴办了许多专刊、周刊。这些专刊、周刊抓住读者关注的事情做好事件性报道,围绕读者关心的问题做好服务性报道,大大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使报道更有广度、深度和连续性,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有人说,独家新闻、头条新闻吸引了读者,专刊、周刊留住了读者。这个评价有一定道理。与传统的副刊有所不同,现今的专刊、周刊与新闻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与新闻版相比,它在内容上更注重深与专,在操作上更注重策划。丰富的内容,强大的作者阵容,专业独到的操作手段,是专刊、周刊吸引稳固读者群,提升阅读率的“法宝”。专刊、副刊的兴办,是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报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本期《前沿关注》讨论专刊、周刊的定位、特征和编辑艺术,我们希望此次讨论对推动主流报纸办好专刊、周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会展经济》专刊始创于2004年,是《青岛日报》编辑部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市节庆办联合主办的,报道青岛地区乃至全国会展节庆活动的周刊,是当前全国副省级党报中唯一以报道会展节庆活动为主的专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据《山西日报》1999年10月8日报道,《山西日报》10月8日起开始改版。改版后,《山西日报》一、二版均为要闻版。增加要闻容量,提高报道质量,力争使之成为要闻的集锦。专刊除保留《证券周刊》、《求索》、《黄河》、《百花》外,原来的周刊、专版将全部取消。新设立《舆论监督》、社情民意》、《求索》、《社会与法》、《农情民事》、《日子·财富》、《热点》、《世纪风》、《科教广角》、《各地传真》、《新视点》等专版。周末版也将改为《时尚周末》专刊。并将加大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力度,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同时还将加大…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8,(4)
《百姓周刊》是《各界导报》的周刊。从1997年10月31日创刊至今不过半载,计70期。时间虽短,却已显露出其特有的风格。一、刊名定位,别具一格独特的目标对象定位,是《百姓周刊》最为突出的特色。近年来,许多报纸纷纷开辟周末专刊、特刊,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方...  相似文献   

15.
蒲媛 《新闻传播》2010,(4):44-44,45
作为中国报业史上第一张正式发行的都市报,从1995年至今,《华西都市报》已经走过15个年头。面对激烈的竞争,《华西都市报·汽车周刊》作为《华西都市报》经营部门的一员大将,在近年呈现高速增长。本文试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汽车周刊》核心竞争力建构、运营方式等方面为当下都市报专刊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沈清良 《新闻传播》2007,(10):28-29,31
近些年来,《绥化日报》为了提升报纸的影响力、竞争力,打造报纸品牌,扩大读者面,使受众愿意阅读、愿意参与、愿意传播、愿意接受,共开办了11个固定专刊,新生活周刊·摄影部也不定期地办有专刊。专刊,已成为《绥化日报》的看点和亮点。概括起来,《绥化日报》的专刊报道有三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20,(2):66-66
自2020年1月1日起,全国多家报纸宣布将进行改版。其中,《光明日报》将开设《新科技》周刊,聚焦前沿科技;《大健康》周刊将问世,为"建设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提供助力。此外,《光明日报》还将新设《青年说》和《网络文艺》专刊。  相似文献   

18.
孙华 《新闻界》2004,(4):86-87
猴年伊始,成都房地产专刊市场已是一派火热——《成都商报》每周2、4,《华西都市报》每周4、5,《成都日报》每周五,《成都晚报》每周五的黄金楼市,《金融投资报》的成都房地产报道周刊,《装饰市场报》的成都home家周刊,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已悄然展开。本文以在成都本土较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报纸走向市场和日渐深化的新闻改革,在中等城市党报中,创办周刊、专刊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诸如经济周刊、生活周刊、教育专刊、法制专刊、文化专刊之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面对这种各类周刊应运而生的新形势,如何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大报社为适应市场需求,扩大读者群,专刊专版都在不断创新,《平顶山晚报》周刊自2009年起全新改版,每周五个行业专刊,内容涉及医疗、金融、教育、汽车、家居餐饮、情感等多个领域,而如何把这类生活服务类的版面办得有声有色,让读者常见常新,最关键的就是让专刊“动”起来,赋予它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