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墨飞  唐文玉 《传媒》2024,(6):59-61
中国饮食类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海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饮食类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着文化折扣、文化差异等障碍,同时,纪录片制作传播本身也存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饮食类纪录片如何突围,持续拓宽价值边界,是当前业内外需要重点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基于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海外传播的现状,明确现实挑战,并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期望为中国饮食类纪录片海外传播未来发展寻求时代进路。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与新闻宣传、影视剧相比,其真实属性和国际化特征突出,更容易被海外观众认同和接受。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节目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便利载体,已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但与国际纪录片大国相比,与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相比,我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置于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解析“出走”与“回归”的内涵.分别从“移民经验的转化策略”“文化认同”以及“行动着的纪录者”三个方面阐释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的边缘人身份对于创作的意义,从而为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提供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炜 《新闻爱好者》2012,(10):43-45
在中国影视产品的出口类型中,纪录片占据较大比重。中国纪录片的出口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也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然而,相对于美国探索频道或是日本NHK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除去制作成本、艺术表现形式的因素之外,文化差异尤其是价值观差异也是影响中国纪录片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价值观的差异对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中国形象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是新时代外宣的重要课题,业界和学界对此已经展开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本文结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海丝国家《视听福建》纪录片展播项目"的对外传播实践,就中国形象纪录片的对外传播策略进行探讨,从实践中总结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突出普世性和地域特色、传播渠道的精心选择与融媒组合、海外传播的效果评估等具有实操性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基地、海外中华妇女学学会、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复旦大学举办,这是一个以女权主义为主旨的学术会议。笔者策划邀请了三部大陆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携片参与会议,希望借此建立一个女权主义与中国纪录片对话与合作的渠道,在此之前,这样的渠道基本匮乏。这三部纪录片分别是徐童的《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独立纪录片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在中国大陆已不温不火的存在了20多个年头。之所以说它不温不火,是因为20多年来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市场并没有消失或沉寂,但也没有十分显著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黑暗中寻找属于中国独立纪录片自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国独立纪录片年轻而又充满活力,在当前DV时代下,又有很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应该说,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充满了发展的前途。  相似文献   

9.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蒋东升 《新闻世界》2013,(10):295-296
本文结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未能产业化发展、批判性负面效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现状的题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晨瑶 《视听》2021,(1):61-62
"中国独立纪录片"没有绝对的概念界定,它是一个相对的范畴.独立就意味着独特、自主,脱离体制,不受官方和市场的过多束缚,创作者可以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独立纪录片的内容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兴趣趋向息息相关,其内容往往较为尖锐另类,甚至有悖于主流社会,因此传播范围比较小.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李倩 《声屏世界》2009,(3):27-28
中国影像的生产体制决定了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个体的民间的纪录片制作。1990年,吴文光制作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诞生。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独立纪录片发展迅速,影片数量呈几何级增加。同时,独立纪录片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矛盾。本文试图真实、客观地展现独立纪录片曲折的发展历程、矛盾的现实境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陈瑶 《东南传播》2014,(10):43-45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然而由于国内纪录片市场存在种种发展阻碍,让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路略显坎坷。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当下中国纪录片市场存在的成片质量、传播渠道、意识等方面的困境,并试着总结可能的具体对策,以期对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有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转折性变化,其标志便是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政府机构,国家广电总局显然认识到纪录片的独特价值以及当下处境,中国纪录片市场疲软,电视化生存维艰,海外纪录片的巨量引进和不断重播严重压抑了中国国产纪录片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2021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VB)制作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无穷之路》的基本创作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探讨近年来蹿红各大平台的Vlog创作方法在主旋律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突破与创新,并研究该创作模式在政治传播中的借鉴,以及如何通过新兴创作方式,提高主旋律题材作品的传播效果,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李忠 《当代传播》2021,(2):111-112
后真相时代,谎言、假新闻充斥着新媒体平台,部分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疫情制造了大量抹黑中国的虚假新闻。纪录片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澄清事实真相、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载体与符号。纪录片《中国抗疫志》在海外一经播出,引起现象级传播效应。本文基于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抗疫的偏见报道和《中国抗疫志》的建构分析,尝试对后真相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读数     
《新闻前哨》2014,(1):5-5
随着《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精品纪录片热销海外,在低调了多年之后,国产纪录片终于迎朱了发展的春天.日前.2013中国(广州)闻际纪录片节促成纪录片交易合约价值总额1.5亿元人民币.创造历年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无法预期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中国纪录片在探求自身市场化过程中也将面对新的契机与挑战,品牌策略将成为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传播环境下纪录片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探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在融合传播的时代中进行纪录片的品牌建设,发展纪录片产业。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无法预期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中国纪录片在探求自身市场化过程中也将面对新的契机与挑战,品牌策略将成为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传播环境下纪录片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探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在融合传播的时代中进行纪录片的品牌建设,发展纪录片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