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泓 《中国出版》2012,(15):31-33
近年来,为适应传媒发展格局的变化,保持市场优势地位,报纸改版之风盛行,改版周期也一再缩短,改版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报纸的生存常态。《深圳特区报》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1月先后进行两次改版,重新调整了版面结构和栏目组合方式,通过构建"3(新闻、财经、副刊)+X(理论周刊、艺文周刊、乐活周刊、创享周刊、博闻周刊、阅读周刊)"模式和整合大副刊板块《人文天地》,为报纸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拓展了报纸的深度,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一、加大评论,力求把新闻做深做透  相似文献   

2.
2010年年初,温州日报副刊部受命创办《人文周刊》(后改名《文化周刊》,以下简称周刊)。之后,周刊自觉担负起了弘扬传承温州历史文化,推动温州文化大市创建工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重任。副刊又称附刊,曾被认为是新闻纸的一个补充和附属品。但是,近6年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新时期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副刊只有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尝试文化报道的创新实践,副刊才能"不副",副刊才能"有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的副刊也有了很大变化:除一部分如《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羊城晚报》的《花地》等依然保持文学副刊的传统特色外,更多的报纸副刊则向“杂志化”、“周刊化”、“周末化”方向发展,形成所谓“大副刊”潮流。《华西都市报》副刊《街坊》创办伊始,就明确标明仅仅是作为“市民生活报”的一个版而存在,但又以其强烈的可读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广泛的知识性和雅俗共赏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5.
报纸的副刊本土化和周刊化改造,一为内容,二为形式。作为地市级晚报,不仅新闻要本土化,副刊也要挖掘本地资源,弘扬本土文化,办出地方特色。而保证副刊本土化,又需对副刊专版分门别类,进行周刊化改造,尽可能把本地文化资源做深做透。本文以《浔阳晚报》的实践为例,对此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编辑、出版过多种文艺杂志,曾为报纸编过文艺副刊。1925年,他在北京编《莽原》周刊,附在邵飘萍主办的《京报》发行。同年,他为《国民新报》编过副刊。鲁迅和报纸的密切关系,还可以往  相似文献   

7.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简易师范,后任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教师。1912年至1925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相似文献   

8.
媒体脸谱     
创刊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研究生》杂志创刊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国县域经济报》创刊一家面向全球华人的粤语卫星电视台将开办体坛周报创办《玫瑰周刊》设奖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决定设立“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  相似文献   

9.
蒋凤  杨春明 《新闻窗》2009,(4):68-70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办好副刊,使副刊真正起到为正刊帮忙、增色的作用,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副刊品牌,与正刊相得益彰,共同提升报纸的权威性、可读性和亲和力,使报纸更受读者欢迎,就必须加强对副刊的策划。《毕节日报》作为一张地级党报,自创刊开始,就一直重视副刊的优良传统,先后开办了不少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栏目。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毕节日报》从4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单色报到多色彩报,副刊也迅速调整思路、调整栏目,强化策划意识,与正刊与时俱进,成为《毕节日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2月至今,陕西日报主办的《三秦都市报》陆续推出了五大周刊──新闻周刊、生活周刊、万象周刊、财富周刊、大西部周刊。“周一至周五,天天出周刊”。其新颖的形式、全新的内容及其独特的办刊模式与运作策略在陕西乃至全国新闻媒介和广大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三秦都市报》的发行量也由此攀升,广告量随之翻番。究其致胜策略,可一言蔽之;弃“卿卿我我”,走专业之路,推“满汉全席”,迎百家口味。 “纯文化副刊”的萎缩与“准新闻专刊”的崛起 80年代是报纸副刊的黄金时代。副刊的软、活与多彩一改传统新闻的单调与…  相似文献   

11.
创刊于1949年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历史中,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保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仅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培养和扶植了众多的文学新人,其中有的已经走向中国文坛,成为载入新中国文学史册的文学大师和知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郭小川、方纪、孙犁,都曾为这块文艺副刊倾注过心血,使其成为哺育、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的摇篮与苗圃。茅盾、胡风等大家都曾为《文艺周刊》撰写过稿件。《文艺周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享盛名的报纸副刊之一。《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在半个多世纪的进…  相似文献   

12.
从“周刊”的视角看,福建有《闽北日报》的《武夷周刊》,《闽西日报》的《生活专刊》,《闽南日报》的《周末》和《闽东日报》的《星期刊》等。新时期最能反映报纸变化的是周刊,即每周一期的专刊副刊。它与每天滚动的新闻版面形成报纸的两翼,以其雅俗共赏的品质,加大了新闻纸的阅读密度,拓宽了辐射面,使区别于网络的纸质媒体有了新的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郁达夫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一九三八年末,为宣传抗战,郁达夫应邀到新加坡,服务新闻界,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因日寇侵占新加坡而开始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流亡生活。在这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日报副刊《晨星》;晚报副刊《繁星》和《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兼编《星槟日报》文艺副刊和《星光画报》文艺栏,接编《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以后又主编英国当局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周报》。这三年多里,郁达夫前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四百多篇。  相似文献   

14.
邢晔 《记者摇篮》2010,(5):15-15
社会的发展和报业的竞争,使得报纸副刊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艺副刊必然要向大副刊转型。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大副刊,并不是将专刊和周刊等一网打尽的“大副刊”,那些打着大副刊旗号的专刊和周刊,其实早已经背离了“副刊”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大副刊,应该是读者精神和思想的助力器,它关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最近,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副刊增多,第17-20版为周刊、专刊、副刊。其中每周增加1个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从这个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到,《人民日报》对文艺评论是相当重视的。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我国著名学者、教授、文学家、翻译家。20年代起活跃于中国文坛和教育界,曾在北大、北师大、青岛大学等校任教,主编过《自由评论》周刊、《时事新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与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月刊。1949年  相似文献   

17.
肖玉清 《新闻窗》2009,(4):108-109
一份报纸从内容构成上,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版面和副刊版面。对于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而言,新闻版首先是他们关注的部分。但是能够带给读者文化享受的却是副刊这部分。所以报界才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名言。凡是严肃的有影响和品位的报纸都很重视副刊的建设,并不惜篇幅,呕心经营而使其成为名版名栏,使得报纸各具特色。远的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鲁迅的许多杂文就发表在“自由谈”副刊上。近的有《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化周刊”,《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相似文献   

18.
“副刊式微”的观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很有市场,但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报纸办起了周末版,月末版、特刊等。《攀钢日报》也有了自己的《时事生活周刊》。此间,甚至有一些新闻类报纸也已经副刊化了,像《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导报》用艺的形式、故事的形式、散随笔化的笔调来表述新闻、阐述观点……纵目报海,我们不难发现,“副刊式微”之说,只就“纯学副刊”而言尚可,一般报纸副刊面临的实际境遇是在新闻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蔡月亮 《传媒观察》2013,(11):29-30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方城市党报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城市党报与城市文化之间呈现出较多的互动关系。本文以《镇江日报》的副刊《镇江周刊》为例,阐述《镇江日报》在城市信息的传播、城市议题的选择与解读、城市文化认同的塑造三个方面对镇江城市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厚报时代,专副刊渐渐成为吸引受众的一种手段。专副刊办得怎么样,品牌在读者的心目中占有较高的地位。那么地市报的专副刊怎样做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呢?开封日报社《汴梁晚报·人文周刊》封面版2011年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