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媒》2014,(5):74
正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公愤,而一些西方媒体所作的报道罔顾事实,充斥奇谈怪论,3月3日的《人民日报》针锋相对,在"国际论坛"刊发题为《十足的虚伪与冷酷》的署名评论。3月4日的《光明日报》也发表《西方媒体抽了自己一记耳光》《请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两篇言论,对此据理批驳。昆明暴恐事件刚发生,《人民日报》在掌握美国等主流媒体群体性失明与乱语的一系列例子后,即研究、策划评论选题。这种带有前瞻性的工作部署,为及时开展舆论斗争赢得了时间。比如一  相似文献   

2.
暴力恐怖事件是一种典型的社会风险。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3·01昆明暴恐事件和5·22乌鲁木齐暴恐事件的相关言论为研究文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暴恐事件相关言论中构建了一组二元对立关系,即以暴恐事件受害者、@人民日报及其读者为代表的"我们"和以暴恐分子为主的"他们"的对立。@人民日报通过凸显评价框架、使用主语隐现的句子、选择带倾向性的指示词,将"他们"置于非正义的一方,并且通过选择民族团结、美好愿景等积极意向框架团结"我们",与"他们"对立。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突如其来的暴力恐怖事件,对政府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对新闻媒体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闻媒体如何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正确发挥作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结合这次昆明暴恐案,谈一谈灾难性报道的社会责任。让公众知情,及时报道真相媒体作为向公众提供最新情况、确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5.
张焱  王波波 《新闻世界》2014,(11):180-181
暴恐事件产生的伤害不仅仅作用于无辜受害者,它更大的伤害,在于产生的民族隔阂、恐怖效应与社会恐慌。例如昆明"3·01"事件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一些媒体提到暴徒的时候冠以"来自新疆的恐怖分子",新疆的形象、新疆人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损害。因此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其报道经验的成熟,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昆明暴恐事件报道为例,统计了@人民日报发布的关于该事件的88条微博,从8个类目出发,分析媒体官方微博在恐怖事件报道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杨涵 《今传媒》2016,(2):84-86
2014年新疆地区多发暴力恐怖事件,几起事件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本文以《纽约时报》2014年涉疆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文本的基本数据、新闻引语的使用、议题分布以及以暴恐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分析等展开研究,总结出《纽约时报》涉疆报道的特点.新疆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密切关注,因此,我国在处理新疆问题时,应探寻西方媒体涉疆报道的特点,提前预案,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媒体在社会新闻中涉女性报道为何多呈现出暴力实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体采用怎样的报道策略以勾连起女性与"暴力"因素的联系?本文选取了139篇《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为研究样本,采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闻事实,重点突出和"暴力"相关的新闻议题,影响受众认知;并且多选择形容词及描述性语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及归因评估.  相似文献   

12.
李宏刚 《青年记者》2016,(15):78-7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等的不断发展,恐怖组织开始调整自己的宣传策略。无论是2014年发生在中国的“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还是2015年发生在法国的“巴黎11·13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都充分表明新媒体时代恐怖组织的宣传策略已经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肇 《今传媒》2020,29(3):127-129
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0):327-328
目前,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时仍未完全摆脱文体呆板、文风沉闷、传播缺乏针对性,脱离受众语境等等问题,致使受众的解读与传播意图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本文以微观的视角分析《环球时报》对新疆4·23巴楚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旨在通过典型案例观察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以期对未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府对恐怖事件报道的主要管控原则是督促媒体自律而不是进行正式控制。"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更积极地对国内外媒体进行公关,以引导反恐舆论。这种对恐怖事件报道的"软控制"比封杀报道或许对反恐更有利。  相似文献   

16.
恐怖主义古已有之,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学者以及各国政府均未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上达成一致,甚至有学者因为"恐怖主义"的使用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特点,而建议取消这个术语。因此,各国媒体在建构恐怖主义新闻报道时必然会存在某些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本文选取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主流媒体对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林楠 《东南传播》2012,(7):62-64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的2岁小女孩王悦被两辆车碾压致死,18名路人经过却未施援手,该负面事件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但两方对此事件所构建的报道框架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比较中西媒体对此事件报道架构的不同、分析他们各自的话语框架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被这样建构的原因,笔者选择了中国的主要对外报道的报纸《CHINA DAI-LY》和当地的党报《佛山日报》;在综合考察了西方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后,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美国的《The New York Times》、《THE WALLSTREET JOURNAL》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及其传播效果,并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