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国尧 《东南传播》2018,(8):141-143
本文以台山广播电视台近年来在南派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实践为事实依据,详细阐述关于南派纪录片创作的探索和应对策略,是对南派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型通俗理论纪录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密码》的创作,从电视制作的角度通过作品的表现方式与创作风格、演播室的设计,以及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用镜头全面揭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所在。  相似文献   

3.
米斯茹 《新闻界》2013,(15):36-38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而言,中华民族中那些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通过解说语言的传播得以传承。解说员在用气发声、行腔走调、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把握,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多样的美学风格。本文从昂扬洒脱的雄浑风格、含蓄典雅的婉约风格和清新流动的平实风格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立足我国受众需求,围绕我国文娱类节目的媒体责任,结合我国具有特色的播音主持研究成果和笔者的音乐电台工作实践,分析我国文娱类主持人通俗娱乐化语用现状、时代意义和缺憾所在;并用务实和发展的眼光,从确立语用的个性与风格、提升语用文化涵养、通俗娱乐化语用中思索的力量、通俗娱乐化用语与真实等方面分析文娱主持人通俗娱乐化语用要求和风格走向。  相似文献   

5.
何苏六 《现代传播》2003,(1):112-113
国内关于纪录片真实性问题的思考 ,通常被三个方面因素阻挡 ,以致很难进入实质性的层面 :一是被语言和风格 ,尤其是纪实性的语言与风格等形式化因素所遮掩 ;二是被纪录片中主观应不应该介入等简单化因素所困扰 ;三是把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提至哲学层面 ,被其抽象化因素所笼罩。人们很少涉及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如何实现其真实性的问题 ,也很少具体地探究纪录片真实性的多个层面、多重含义的问题。本文认为前者正是思考纪录片真实性的根本意义 ,而后者则是导致长期以来对纪录片真实性问题纠缠不清的症结所在。本文是要跳出语言和风格层面来探究…  相似文献   

6.
陈瑾 《现代视听》2012,(2):48-50
2005年,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历史人文巨作《故宫》,3年之后又推出其"姊妹篇"《台北故宫》。这两部历史题材巨作迥异于之前纪录片的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趋势。而这两部"姊妹篇",在各自拍摄理念和呈现风格上,各具特点,却又不乏联系。本文试从这两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技术、叙事、意象、配乐等角度分析其风格衍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吕鹏 《现代视听》2012,(5):10-13
本文以《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为例,探讨了主旋律纪录片与观众接受、评析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并对主旋律纪录片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虽然重大题材主旋律纪录片有其生存的特殊环境和行政资源,但从长远来看,也只有对主旋律纪录片进行包括叙事、结构、视角以及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康康 《新闻爱好者》2010,(10):114-115
纪录片中主要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其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伴随着叙述方式的故事化、解说词的大众化、画面的通俗构建等等表现倾向的日趋明显,纪录片中音乐的表现特点也逐渐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相似文献   

9.
刘兰 《新闻世界》2014,(6):146-147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0.
曹德松 《视听》2016,(7):15-16
纪实美学风格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真实感。中国新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不断应用纪实美学的特点进行创新和突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纪实美学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以及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各种短视频、纪录片、电视剧等传播介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美食永远是国内外经久不衰的话题,向世界介绍中国美食文化,是中国跨文化传播,也是对外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从叙事风格、叙事话语等方面解读该纪录片如何更好地在跨文化传播中输出中国文化与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某种流派意义上的创作群体。从较为概括的层面来看,“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成三足鼎立之势,各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纪录片要想赢得观众,必须把目光投向当下的社会生活,生活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石。本文选择的这两部纪录片分别从选题立意、风格、画面处理方面践行着这一理念,让观众由纪录片感受到了主人公在当时、当地的精神和思想内涵,从而引发他们对这些人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处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经过2012年的热播得到了国内业界如潮的好评,这在近些年的国内电视界实属少见。作为一档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有市场、受众等外部因素的贡献之外,它在节目制作环节中的选题策划、叙事方法以及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大胆突破,才是它实至名归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从该纪录片叙事策略与风格特点的层面,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卢米埃尔最早的纪录片到今天的电影电视纪录片,都在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故事片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从本质上看,所有的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都是服从于纪实性的,因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它比电影有更高超的纪录能力,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自然应当有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20):34-39
作为文化产品的纪录片应兼具文化品位、社会责任、商品属性的三大特征,然而近几年纪录片被弱化的商品属性在诸多作品中突显,在叙事方式、形式风格、制作和营销发行方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种娱乐性的趋向。纪录片娱乐性趋向是其改变"姿态",转向以大众为导向,从服务精英到娱乐大众的转变,用"微笑"面对观众,是纪录片从"工具化"向"市场化"的转变,更是从"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的一个转变。但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创作也应肩负保持品格和培养大众的责任,实现大众、社会、纪录片本身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蔡李佛拳是南派著名拳种,创立者为武术家陈享,他结合北派功夫力量威猛、南派拳术灵动细腻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成为具有独特拳术风格的新拳种。  相似文献   

18.
武新宏 《当代传播》2008,(3):106-108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雷璐荣 《传媒》2016,(13):78-80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在政策红利、市场效益与技术发展的多重推动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僵硬边界,实现了其在素材、手法、题材、结构、风格、功能等各个内在层面上的跨界表述.本文从纪录片的本体内容着手,对比传统的边界划分理论,探讨其在互联网时代下改革创新的跨界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新闻理论中,由头只存在于新闻中,并未在纪录片中出现。笔者根据多年的纪录片创作实践,以自身创作实践,结合观摩纪录片的思考,认为纪录片创作中也存在着由头理论。纪录片由头的出现,与纪录片的定位、风格和性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