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幕是受众研究在网络时代值得关注的一个面向,它营造的网络亚文化通过排他性的符码制造着与主流文化的疏离。弹幕中文本的原始意义发生断裂,受众角色不断变迁,而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这种断裂和变迁提供了理论解释。弹幕肩负着二度编码和一级解码的职能,使文本开放性进一步放大,受众积极参与其中建构意义。弹幕从事着意识形态实践,它不隶属于原始文本却依托其存在,时刻与原始文本进行着话语斗争或妥协,使得其成为网络时代受众观变迁不得不体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回应了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取向,又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在当下传播图景中是否亟待更新的设问。  相似文献   

2.
鬼畜视频自2015年进入大众视野之后,制作数量和受众群体日益扩大,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网络文化.本文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出发,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鬼畜视频系列作为案例,探究其如何解码主流文化和再编码特征,并试图总结出鬼畜视频流行的文化心理原因.本文发现,鬼畜视频相较其他亚文化有其独特的编码解码特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戏谑化和娱乐化.鬼畜视频爱好者借此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建构新的意义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微博传播中的编码和解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博的编码和解码分别增加了一个环节,即网络编辑的二次编码环节和意见领袖的初次解码环节。由于受到二次编码等因素的影响,网民的解码方式更加复杂、多元和多变。  相似文献   

4.
吴丽 《今传媒》2016,(8):42-43
媒介低俗化现象日益在蔓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借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媒介主流意识形态要素的缺失和受众认知水平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从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价值观宣传,构建合理的媒介文化意义争夺空间和尊重受众主体地位、提高受众认知能力三方面对媒介低俗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耿新歌  张渤 《报刊之友》2012,(12):86-87
近日,一部以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蹿红电视荧屏和赛博空间。纪录影像中的中华美食在带给受众观赏愉悦的同时,受众对该部纪录片的解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在“源文本”既定的前提下,“译码者”在网络上进行观点博弈,“编码者”对解码进程持续关照,引导受众靠近或回归主导意义。此时,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处在一种“酝酿、释放、博弈、主流化、衰减”的过程中。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理论为框架,结合纪录片播出后的受众评价以及多媒体时代传受双方在“编码/解码”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6.
巫春燕 《新闻实践》2012,(11):54-55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一般来说,我们将编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媒体误读。而解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受众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日常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强调的是一种两者的互动,一些研究越来越强调积极主动的解码能力,但在现实中主动与被动、多元和单一的解码立场是混淆的。  相似文献   

8.
整体型社会聚合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分散与聚集,群体分化与交织,呈现出由群体性向集群性分散特点,传统群体和阶层单位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以个体需要为目标适他传播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新理念。"适他传播"指传播机构根据受众社会阶层、对媒体需求的动机、使用媒体的时间、空间、媒体选择偏好及解码习惯和解码能力,针对受众个体需求而进行的传播。"适他传播"强调从信息到媒介选择,以及编码形式,都量身定做,实现以最适的方式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9.
赵舟敏 《中国传媒科技》2023,(11):82-85+100
【目的】文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品牌构建议题,探索如何巧妙地将乡村文化、非遗民俗、足球精神和时尚情绪融合编码,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符号体系。【方法】采用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为理论基础,并通过“村超”实例展开具体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成功的乡村品牌构建不仅仅取决于传播策略,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价值的深度编码,以及受众的有效解码,通过互动反馈实现文化认同。【结论】以期为乡村品牌构建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田梦 《新闻世界》2014,(8):360-361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论,到霍尔"编码/解码"对受众能动性认知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西方受众研究呈现出一种受众由被动、被规定到积极能动参与意义编制、协商直至创造性理解的动态历程。理解这种历史演进,不仅能够清晰不同时段下受众在意义或价值建构中的地位,而且对于当今日益兴盛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也能从一个侧面进行辨析和阐释,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冯海燕  张莉 《传媒》2019,(17):75-79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平台,并在短短几年内就吸引了大量粉丝。本文以编码解码理论为依据,以2017年新华社海外社交平台热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际受众的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究热帖与中国形象认知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闻议题、说服策略和受众的中国知识水平是热帖“关注度”和中国形象“好评率”之间转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形象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负面化的政治形象认知、两极化的经济形象认知以及正面化的国民形象认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中国主流媒体进一步传播好中国形象提供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石雁 《传媒》2016,(7):88-90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杰出代表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重要的编码/解码理论,该理论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了起来,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域信息的生产与接受问题.本文在编码/解码理论视阈下解读电视法治节目所产生的意义及其如何体现法治内涵,研究电视法治节目的信息编码生产与信息解码接受过程,在此基础上反思如何提升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媒介话语建构的核心在于作为议程设置的媒体,在对客观现实进行信息符码编码过程中的信息选择趋向,及其确定如何与受众信息解码的反映形成有机互动.媒体深度融合而形成的融媒体生态从本质上促使社会治理,由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单向的强制性"管理"行为,逐渐向以合作协商和透明公正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转型.融媒体话语建构伴随这种转型凸显作为...  相似文献   

15.
刘小红 《视听》2016,(11):68-69
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纷纷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不同于以往的小说文本改编电视剧,游戏本身就已经具有完整的声画基础,对电视剧的好恶评价可能会受游戏的影响。本文基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对制作方的编码过程与观众的解码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国产单机游戏改编电视剧的现象,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选取了2017-2019年的三个社会热点事件为研究案例。通过研究新京报微博针对这三个事件做出的相关报道,来探究融媒体发展过程中,新京报作为主流媒体,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以怎样的传播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微博作为公布事件进展,反映受众意见,使主流舆论与大众思想进行碰撞与融合的平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社会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内容分析,来发掘新京报微博对于热点事件报道的内容与形式上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方彦蘅 《新闻传播》2012,(5):206-207
张艺谋新作《金陵十三钗》自登陆内地院线以来,首周票房斩获1.52亿元人民币,同时获得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还将代表中国大陆参加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一时间针对这部电影的推崇与质疑此起彼伏,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成为2011年末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将这部影片置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进行分析,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借助表象差异营造独特东方镜像到赋予意义共鸣建构文化共同体的双重编码过程,对该片及其所代表的国产战争片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行了阐释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霍尔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存在于我国传播实践中的“支配性“”、协商性“”、对抗性”等受众解码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玉姗 《今传媒》2020,28(5):35-39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议题,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发布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起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的新浪微博通过一系列话题讨论引发了网友们对纪念改革开放的回首与期盼。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微博、新华视点微博、《光明日报》微博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帖内容较为丰富,互动内容引起受众共鸣,具有构建集体记忆的效果。三个微博不同主题的话语设置,多样的纪念视角共同形塑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公共记忆。本文将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在微博领域建构改革开放集体记忆的文本策略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8):48-54
微博作为现阶段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流应用之一,正在挑战传统大众媒体的主导地位,从内容到经营两个方面极大影响大众媒介。目前看来,传统大众媒体的应对策略普遍被动而局促,究其原因,乃是业界学界对微博的警觉多停留在信息技术的范畴内,都急于开药方"找对策",而忽视了先把脉"厘关系"。本文深入分析了微博对现有传播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的受众关系,进而管窥微博对传统媒介操作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