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化客家牌子锣鼓繁衍于明代,是流传于闽西北客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吹打乐。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积淀,宁化牌子锣鼓逐渐形成了由南北曲以及民间小调为主的曲牌体系。牌子锣鼓的曲式结构为联曲、联奏形式,调式、调性色彩丰富多彩,还大量存在交替调式的现象。牌子锣鼓广泛应用于祭祀、庆典、灯彩、迎神庙会等场合,乐器有唢呐、小鼓、边鼓、拍板、锣、钹等组成,多为边走边奏的表演形式,深为老百姓喜爱。  相似文献   

2.
从地方丧葬民俗的角度分析了夜锣鼓的起源,探讨了夜锣鼓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宣扬伦理道德、陶冶情操以及宣讲党的政策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进一步解析了夜锣鼓的艺术结构和艺术特色,指出了其生存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3.
叶川 《考试周刊》2014,(80):42-43
淮海锣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自清朝中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本文主要介绍淮海锣鼓的由来、艺术形式、兴起、衰落及作者对淮海锣鼓衰落这一现象的反思。其中着重叙述淮海锣鼓的艺术形式,所使用的乐器和现今淮海锣鼓艺人流失、青黄不接、无人传承的状况,表达作者对淮海锣鼓现况的担忧和焦急,希望大家一起保护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改善现状,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其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麻山锣鼓"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一样,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从保护和开发的视野上出发,"麻山锣鼓"并未得到较多方位的学术关照,大多都是对其曲谱的记载、演奏奏法等本身的研究,其作为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并未得到重视。本文将从"麻山锣鼓"的现状与传承的个案入手,通过对"麻山锣鼓"的历史前沿、发展现状的调查了解,进而对麻山锣鼓的活态传承环境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如何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中获得新的生命,如何获得活态的传承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绛州锣鼓与当地民俗相伴相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民俗环境相对稳定,绛州锣鼓长期在各类民俗活动中表演,承担着与这些民俗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相适应的社会功能,并形成独特的表演形态。之后绛州的民俗活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绛州锣鼓的发展也受到较大冲击,其社会功能、表演形态等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保护与发展绛州锣鼓需从民俗活动等整体文化环境人手,而非仅仅保护其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8.
以四弦书、花鼓、锣鼓书和渔鼓等说唱为主的曲艺音乐,安徽霍山当地人称其为“小捣戏”。这些曲艺音乐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在农耕劳动和生活中凝练出来的,口耳相传几百年,具有群众性、简便性、灵活性等特点。文章通过分析霍山“小捣戏”的方言特征,“小捣戏”的代表性曲种及艺术特点,展现“小捣戏”凝聚了民间艺人的智慧,浸润了霍山当地的民风,表达了霍山民众的欢与喜、悲与情。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锣鼓是一种土家族民众在田地里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薅草锣鼓历史悠久,锣鼓伴奏、一唱众和、语言质朴幽默、程式规范等是其主要艺术特点。薅草锣鼓主要是用来鼓舞干劲,调节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推介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湖南花鼓戏     
《初中生》2009,(6):41-41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的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风格各不相同。花鼓戏源于民歌,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和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的特点,地方色彩非常浓郁。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  相似文献   

11.
绛州锣鼓为山西省最具代表性的锣鼓乐种之一,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其音乐发展手法丰富多样,有重复、扩展、紧缩、变奏、对比、联缀等。绛州锣鼓中还有一种整段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在固定位置变化演奏技巧或变换代表节奏型,从而获得一首新曲牌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便于掌握又能使演奏获得耳目一新的效果,充分显示出民间艺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沿途迁徙地的影响,又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形成的多样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经典.宁化牌子锣鼓是客家民俗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又是客家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社会基层,渗透于宗教信仰、寿庆习俗和民间游艺等客家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对本区域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民族地域音乐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弋阳腔又被称为"高腔"与"弋腔",是我国江西弋阳地区古老的传统戏剧,它的艺术形式源于我国的南戏,起源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期.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弋阳腔就备受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近百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弋阳腔伴奏中的器乐艺术特征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因此,本文在概述研究弋阳腔的基础上,试从弋阳腔概述、弋阳腔传统锣鼓编制、弋阳腔中的跟腔锣鼓手法、弋阳腔的器乐伴奏形式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研究弋阳腔伴奏中的器乐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衍生的微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花鼓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这朵淮上奇葩能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相似文献   

15.
从远古演唱到今天的鄂西北锣鼓歌分为阴歌锣鼓、薅草锣鼓扣花鼓穗三种类型,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扣只此一处的地域特色,它是鄂西北山民表达喜、怒、哀、乐的艺术载体,花样繁多,内容浩瀚,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6.
民间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理论,通过歌谣、儿童歌曲、说唱、锣鼓、律动、游戏等民间音乐形式对幼儿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间  相似文献   

17.
浮山架子鼓是威风锣鼓的一种演奏形式,天圣宫锣鼓套曲是浮山架子鼓的主要代表作品。天圣宫是唐朝建立的皇家宗祠,尊老子(原名李珥)为圣祖始宗供奉其中。它既是皇家宗祠,又是道教宫观,在唐代,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常规的法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要演奏道乐和宫廷乐舞,天圣宫锣鼓套曲就是在唐代宫廷乐舞和道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它既有其它锣鼓乐所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又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锣鼓音乐是土族纳顿节主导性的仪式音乐,其节奏短小反复,既丰富多彩,又简单质朴,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在土族纳顿节各项仪式的实际展演中,锣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传递着仪式内涵,引导着仪式进程,发挥着控制文化时空、给舞蹈和戏剧表演进行伴奏、渲染节日气氛等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薅草锣鼓》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薅草锣鼓》是流传在汉水中游深山一带应争日争时的农事生产而产生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锣鼓说唱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意蕴丰富,色彩浓郁,气氛热烈,效果立竿见影,昭示了一条中国艺术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20.
薅草锣鼓,是整个土家族共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但在今天,薅草锣鼓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些地方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其经济基础基本消失;传承出现了断脉;被强势文化所排挤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对薅草锣鼓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