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罗曦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37-140
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具了浪漫主义气质和古典主义情怀.从和声的角度,对舒曼音乐作品中和声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及音乐的时代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
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自由人",不畏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潮流,努力继承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传统,坚持理性的创作风格,孤独地走在标题性、"自我"、人文气息浓厚的时代中。本文将从勃拉姆斯的成长经历着手,以《第四交响曲》为例从和声技法的角度进行具体论述,进而深入了解勃拉姆斯身处浪漫主义中后期的独特地位和他作品中的古典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管是从创作技法还是听觉角度上,它们的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在配器、和声以及转调等多个方面上的作曲技法分析,来展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格里格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为今后实际作品的创作获得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本文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以热情奏鸣曲的第一章为例,研究作品和声的运用以及作品中的和声对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鼻各。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功能和声已成为一种定型的技法体系,其严谨的T-S-D-T功能逻辑成为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共同遵循的准则。古典主义协和观念日臻完善,并促进人们感情表达与理性观念、形式美的统一。罗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凸显出前古典时期和声风格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顶峰,其完美的古典主义协和观念、协和与不协和的丰富的平衡关系,鲜明地体现出典雅、均衡、严谨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功能和声已成为一种定型的技法体系,其严谨的T-S-D-T功能逻辑成为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共同遵循的准则。古典主义协和观念日臻完善,并促进人们感情表达与理性观念、形式美的统一。罗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凸显出前古典时期和声风格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顶峰,其完美的古典主义协和观念、协和与不协和的丰富的平衡关系,鲜明地体现出典雅、均衡、严谨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约翰·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但也展示了古典音乐传统的秩序感,体现了古典音乐文化传统的基本特点.勃拉姆斯的音乐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容通变,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和声分析,了解音乐发展的脉络,进而揭示其创作风格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41-145
通过对钢琴组曲《镜》在三度叠置的各种和弦、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附加音和弦等丰富和弦材料形成不同音响、不同张力效果的分析基础上,着重从功能性和声进行、和弦进行的根音关系、平行进行三个方面的和声技法进行阐述,体现拉威尔作品中的和弦材料与和声进行的丰富性、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其作品《镜》具有节奏明快、自由奔放的特点,是继承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和声语言的突出特点是,bⅡ、bⅥ级和弦、各类持续音、离调式半音化及对位手法的运用,表现其在古典主义形式中极具个人特色的浪漫主义语言。  相似文献   

13.
和声学是研究单位多声组和的一门学说。随着世界音乐化事业的发展,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音乐和声语言的发展变化。和声理论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认知和写作多声音乐,而且对他们今后的音乐深造、社会实践及素质提高,都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要攀登音  相似文献   

14.
民族五声性和声在我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已普遍使用,并逐渐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在许多音乐院校的和声教学中,长期以来讲授的仍然是欧洲传统和声,而对民族正声性和声的讲解则相对较少,有的院校根本就不涉及,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和声学之后,仍然对民族多声音乐不甚了解.在音乐写作中,常常用欧洲传统和声配以民族五声性的旋律,造成了和声与旋律风格的严重脱节。应尽快改革和声教学中的这种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大小调相互间的频繁渗透及自然调式的运用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主要特色。古典音乐和声原则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根本源泉,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声语言与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是同质不同形的关系。体现出同一种体系——大小调和声体系——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飞 《文教资料》2008,(14):73-74
和声是一个外来词汇,英文名称harmony,意为协调、融洽.和声在音乐中表现的意义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中国在几千年的音乐传承之中,多声音乐虽然比较丰富,而作为多声音乐的理论指导--和声却发展迟缓.中西方音乐最开始虽然都是单声音乐,但是西方从15、16世纪开始,和声就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和声理论体系.民族和声却直到近几十年,在几代音乐家的努力之下才获得了逐步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族和声发展的滞后?传统音乐之中究竟有没有和声因素?民族和声近几十年获得了怎样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也指出了民族和声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浪漫乐派和声虽与古典乐派和声一脉相承,但是,在理论、美学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突破。这一时期信仰的失衡,伴随着和声中协和观念的拓展,使人们审美思想、艺术趣味、感情气质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浪漫派和声那直抒胸臆的"抒情"与讲究典雅、严谨的古典风格已迥然有别。在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不协和和声语汇已摆脱过去依附于协和的装饰性的、点缀性的从属地位的窠臼,逐渐获得了更大的独立的表现意义,甚至在有些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古典主义协和观念被彻底突破,伴随而来的是调性的动荡模糊和半音和声语汇的大行其道,并预示着20世纪无调性和声及审美指向。  相似文献   

18.
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西方和声理论研究状况,并力图通过我国有关西方和声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整理与分类,提出一些在梳理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求在感受西方和声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探索西方和声对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意义。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前四个部分,按照和声在西方音乐中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阐述我国进行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在对西方和声理论研究时,按照切入的不同角度分类,从而产生的社会效应;第六部分,为笔者对和声在西方音乐中的影响进行的初探;第七部分,为使我国对西方和声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提高,而阐述的几点思考性意见。本篇先为大家介绍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国对复调音乐时期和声重要理论研究的撰述。  相似文献   

20.
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波兰的伟大钢琴家和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而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创作的夜曲题材作品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其中具有代表的一首《降E大调夜曲》创作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把旋律的歌唱性与宣叙性、装饰性融合为一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夜曲风格与戏剧性的音乐形象。作品中富有诗意的旋律、变幻的节奏、丰富的织体与多彩的和声集中表达了肖邦所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序言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创作特征,正文即以肖邦的降E大调为切入点,分析、研究这首夜曲,首先阐述了肖邦夜曲总的风格特征;其次分析这首夜曲的主要创作手法研究:最后阐述了夜曲的音乐风格特征。结论中,概述和总结了肖邦“夜曲”的总体创作特征和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