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福建省宁德地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着丰富的畲族民间音乐资源,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发展,畲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现已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笔者从畲族民歌研究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在高校中的畲族音乐教学实践,对于畲族音乐如何融入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畲族民歌的教育形态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口头文学。它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儿歌等九类。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畲族民歌内容也增添了新鲜血液。畲族民歌的继承发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畲歌”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族人民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在“文化自信”口号的号召下传承和发扬畲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强大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新课改后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份子,当代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现今少数民族孩子普遍接受汉语教育,使得畲族的传统习俗逐渐失传,甚至畲族的一些习俗、民歌与服饰等濒临消失。为此,将“畲歌”引进高中音乐课堂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先民和畲族先民都生活在赣闽粤交界的山区,唱山歌是客家和畲族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其比较研究对促进客畲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畲族民歌对汉族《史记》《诗经》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赋、比、兴基本手法与重叠的表现形式作了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汉族文学作品的同时,畲族歌手注重依据山区生活环境,让畲族民歌突出本民族生活地区的新亮点。畲族民歌对汉族文学作品的借鉴,使畲族民歌更加富有文学、民族、政治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畲族民歌是一种口头文学,它产生于畲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起源、生态环境、传统习俗、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民歌很少有人知道。本文对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进行了浅谈,从而让人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民歌。  相似文献   

7.
武义畲族民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民歌是畲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文从武义畲族民歌的内容,武义畲族民歌的特征,武义畲族民歌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武义畲族民歌,对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8.
"五河民歌"是淮河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和其他民间艺术一起,世代伴随着五河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映射着五河人民的独有的精神追求和对生活的希冀。千百年来,它一直流传于淮河两岸,经久不衰。它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反映出了五河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折射出他们的风土人情与智慧。从民歌的地理环境、民歌的历史概况、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民歌的歌词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该民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畲族民歌是畲族独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畲族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畲歌是畲民娱乐自己、娱乐他人、与神共娱的主要方式,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寻觅伴侣的重要媒介,也是畲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更是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期,畲族民歌在凝聚畲族民众、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仍将发挥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2.
福安畲族熟语主要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熟语记载了畲族游耕经济生活、反映着畲族传统文化、体现着汉族文化对畲族文化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畲族人民生活、生产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背景下畲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孝文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85-86,105
分析现代文明冲击下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困境,探讨传承与创新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6,(12):57-59
花瑶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交通较为闭塞,生活的圈子狭小.他们以农耕和狩猎经济为主,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瑶民们为了自娱自乐,经常以唱情歌、对山歌的形式,在田野里、山岗上自我愉悦,于是形成了花瑶民歌.可以说,花瑶人田耕狩猎的生存方式,为其民歌的产生极其音乐形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花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叫做"讨僚皈"."讨僚皈"是花瑶地区一年中规模最大,也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人们在忙完农活以后的七月,聚在一块儿,询问人丁,商议农事,聊天,喝酒,唱歌跳舞是必不可少的,以歌会友、以歌谈情是他们沟通、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花瑶"音乐文化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与劳作之中,它忠实的承载着花瑶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花瑶"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语言、独特的艺术形态,"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歌种类与体裁繁多,在诸多少数民族中深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民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形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过程中,凝聚着朴实的劳动情感与地域文化元素,可充分彰显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艺术情感,能为大众了解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特点提供依据。合唱是民歌重要的呈现方式。在研究民歌合唱这种呈现艺术形式时,必须立足整体性视角,围绕其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畲族武术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南派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社会人类学、阐释人类学等视角对畲族武术文化进行梳理。认为,畲族武术缘起、形成与发展与畲族人民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反抗压迫斗争及社会习武风尚习俗密切相关。畲族武术以独特的地域性、兼容性、延展性及原真性使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民歌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当前,民歌教学已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民歌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歌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9.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0.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独特的民族文字。畲族人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中,主要依靠民间艺术者的口耳相传,这也给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患。随着老一辈艺术者的老去,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基于这种现状开展有效的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地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风俗歌舞剧、民间音乐创作者三种教学资源,探寻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